
亦作“棊峙”。謂處相持之勢,如弈棋之交互對峙。 漢 高誘 《<淮南子>叙目》:“會遭兵災,天下棊峙。亡失書傳,廢不尋脩,二十餘載。”《後漢書·鄭泰傳》:“就有其人,而尊卑無序,王爵不加,若恃衆怙力,将各棊峙,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
“棋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zhì,其核心含義為“雙方形成僵持的對峙狀态,如同下棋時的相互牽制”。以下是詳細解析:
“棋”指棋局或博弈,“峙”意為對峙、相持。該詞形象地比喻雙方在競争或對抗中陷入平衡,無法輕易突破對方防線,常見于描述政治、軍事或棋類場景的僵持局面。
字面意義
原指棋局中對弈雙方勢均力敵,難分勝負的狀态。例如象棋中,若雙方均無法推進棋子,則形成“棋峙”局面。
比喻義
引申為廣義的對峙狀态,如群雄割據、勢力均衡的局勢。例如《後漢書》中用“棋峙”形容東漢末年諸侯割據、互不相讓的形勢。
經典出處
漢代高誘在《淮南子叙目》中記載:“會遭兵災,天下棋峙”,描述戰亂後各方勢力割據的僵持狀态。
文獻用例
《後漢書·鄭泰傳》提到:“若恃衆怙力,将各棋峙,以觀成敗”,強調勢力間的相互牽制。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查字典的完整釋義。
棋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棋”和“峙”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棋峙”的來源比較特殊,它并非常見的詞語,而是由作家蕭紅所創造的。在她的小說《初夜》中,她将“棋峙”描繪為玩棋的人進入峭壁之中進行思考的場景。因此“棋峙”代表了一種沉思、思考的狀态。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棋峙為「棊峙」。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峙”字在金文中寫作「⿱山兌」,在大篆中寫作「⿱山兌」。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子。
以下是“棋峙”的例句:
他獨坐青山之巅,棋盤前棋峙已久。
棋峙中,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組詞:
棋局、棋譜、峙高如三丈、屹峙
近義詞:
沉思、冥思苦想、思考
反義詞:
輕浮、淺薄、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