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生草本。有濃烈香氣。根肉質,淡黃白色,羽狀複葉,總狀花序頂生,花大,白色或淡紫色。根皮入藥,稱白鮮皮。性寒、味苦,主治濕疹、疥癬、風濕熱痹等症。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白鮮》。
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是漢語詞典中收錄的一個植物名詞,特指芸香科白鮮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皮可入藥。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該詞條:
植物本體
白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米,全株具強烈香氣。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至長橢圓形,邊緣有細鋸齒。夏季開白色或淡紫色花,總狀花序頂生,花瓣5枚,具紫色脈紋。蒴果密被腺毛及柔毛,成熟時裂開彈出黑色種子。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3卷,科學出版社,2004年。
藥用部位與特征
傳統以根皮入藥,稱“白鮮皮”。根皮呈卷筒狀或雙卷筒狀,外表面灰白色至灰黃色,内表面淡黃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氣特異似羊膻味,味微苦。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名稱由來
“白鮮”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李時珍《本草綱目》釋名:“鮮者,羊之氣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氣,故名。”
來源:《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四(明·李時珍,1596年)。
古籍記載
《證類本草》載:“白鮮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味苦寒,主頭風……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指出其性味、産地及主治功效。
來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宋·唐慎微,1108年)。
藥用價值
白鮮皮性寒、味苦,歸脾、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效。主治濕熱瘡毒、濕疹疥癬、風濕痹痛及黃疸尿赤。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含白鮮堿、黃柏酮等成分,具抗菌、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
來源:《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文化象征
古代文獻中,白鮮因香氣濃烈被賦予“辟穢”寓意。《周禮》記載:“凡王之饋食……薦白鮮”,可見其用于祭祀禮儀。
來源:《周禮·天官冢宰》(戰國至漢代)。
需區别于“白藓皮”(誤寫)或“白蔹”(葡萄科植物)。《本草衍義》強調:“白鮮皮,方中皆用,世呼為白羊鮮,以其氣息似羊。”
來源:《本草衍義》(宋·寇宗奭,1116年)。
“白鮮”是一個多義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特征
白鮮(學名:Dictamnus dasycarpus)是芸香科白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特征包括:
藥用價值
其根皮入藥稱“白鮮皮”,性寒、味苦,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濕疹、疥癬、風濕熱痹等症。明代《本草綱目》已有相關記載。
在漢語中,“白鮮”可引申為形容純潔無瑕的狀态,如形容人品或物品的完美無垢。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更詳細的植物分類或藥理研究,可參考《中國植物志》或中醫藥典籍。
安稅報春本訓不秀氣長洲粗工顇蹙單缣彈幕等價連城典統感疾貴崇骨碌櫰香降祉驕狠積蠹莖英金脍疚負絕經康爵酷郁亮詧鱗接理訴流風遺迹例章龍朔泡利不相容原理千秋令節喬扡秦裘瓊樓玉宇起作用熱腹人間天上榮羅灑翰瑟瑟塵山瘴折堕盛夏十步九回頭式假四傑寺人絲網算事貪頑天物條系鐵筋通課司萬箱哇咬文過其實鄉團邪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