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積蠧”。1.見“ 積蠹 ”。《宋史·趙汝談傳》:“倚用老成,廣集忠智,訪求衆敝之原,辟取可行之策,以飭積蠹之蠱,而成終泰之功者,願加聖心焉。” 明 張居正 《答南京守備樞使喬誠齋》:“别揭所言驛傳宿弊,可謂曲盡,大疏即屬本兵議覆,必痛加釐革,而後積蠧可除,地方蒙利也。”《明史·王洽傳》:“上疏陳軍政十事,曰嚴責帥,修武備,核實兵,衡将材,覈欺蔽,懲朘削,勤訓練,釐積蠹,舉異才,弭盜賊。” 清 方浚頤 《感興十八首用張船山先生寶雞題壁韻》之三:“臣矢孤忠防積蠹,世譏新法比聞鵑。”
(2).指多年的弊病。《宋史·趙汝談傳》:“倚用老成,廣集忠智,訪求衆敝之原,辟取可行之策,以飭積蠹之蠱,而成終泰之功者,願加聖心焉。” 明 張居正 《答南京守備樞使喬誠齋》:“别揭所言驛傳宿弊,可謂曲盡,大疏即屬本兵議覆,必痛加釐革,而後積蠧可除,地方蒙利也。”《明史·王洽傳》:“上疏陳軍政十事,曰嚴責帥,修武備,核實兵,衡将材,覈欺蔽,懲朘削,勤訓練,釐積蠹,舉異才,弭盜賊。” 清 方浚頤 《感興十八首用張船山先生寶雞題壁韻》之三:“臣矢孤忠防積蠹,世譏新法比聞鵑。”
“積蠹”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描述長期積累的弊病或弊端。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綜合含義: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公文中,強調問題的頑固性和長期性。例如,明代張居正曾用“積蠹”批評驿站制度中的腐敗(見《答南京守備樞使喬誠齋》)。
“積蠹”是對長期積壓的腐敗或制度性問題的概括,需通過系統性改革解決。其用法常見于古籍,現代可通過《元史》《明史》等文獻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
積蠹(jī dè)是一個成語,表示積聚的蠅蟲。用來比喻積存的問題或矛盾,引申為堆積不處理的惡習、頑疾或積壓的問題。
積蠹拆分為「積」和「蟲」兩個部首,筆畫分别是10和6。
《禮記·積蠹》記載了這個成語的來曆。它起初用來形容倉庫裡積存已久、無人處理或清理的谷物,因而引申為其他堆積不處理的問題。
積蠹的繁體字為「積蠹」。
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蟲」部寫作「蟲」的上面加一橫。
1. 這個社區的衛生狀況很糟糕,各種垃圾和積蠹遍布。
2. 經濟發展中,不能讓問題積蠹成為制約進步的因素。
積重難返、積案盈箱、積苦<\p>
痼疾、積存、積習 等。
及時處理、迅速解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