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kinds of things in nature] 指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長的東西
暴殄天物
謂鳥獸草木等大自然的物産。《書·武成》:“今 商王 受 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穎達 疏:“天物之言,除人外,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未有内遭家難,外遇災害,覽總大麓,經營天物,功德巍巍若茲者也。” 唐 陸龜蒙 《書李賀小傳後》:“吾聞淫畋漁者謂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狀乎?”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 裴倫 ﹞作汗漫遊,始於 波陀牙 ,東至 希臘 、 突厥 及 小亞細亞 ,歷審其天物之美,民俗之異。”
天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自然界生成的萬物,尤指禽獸、草木、谷物等可供人類利用的自然資源。該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尚書·武成》,原文“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中,“暴殄天物”即指商纣王肆意殘害生靈、糟蹋自然資源的行為。後世引申中,“天物”泛指一切天然産物,強調其非人力所造、得之于天的屬性。
明确将“天物”解釋為“自然界的鳥獸草木等物”,并引用《尚書》“暴殄天物”作為書證,指出其本義為“殘害滅絕天生萬物”。
釋義為“自然界的物産”,強調其與“人工制造物”的區别,并指出“暴殄天物”為沿用至今的成語,警示人類需珍惜自然資源。
“天物”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如《禮記·中庸》所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暗含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其現代用法集中于:
《尚書·周書·武成》是“天物”一詞的源頭,東漢經學家鄭玄注:“天物,天生之物,謂禽獸草木也。”此注被曆代學者承襲,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物”時亦引此例,佐證其自然屬性。
參考來源:
“天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天物”指自然界生長的萬物,包括鳥獸、草木等生物資源。該詞源自古代“天生萬物”的觀念,強調自然賦予的物産屬性。
最早見于《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穎達注疏中明确“天物”指除人類外的自然萬物。後多用于批評浪費自然資源的行為,如成語“暴殄天物”。
“每餐都剩那麼多,為何不少煮些?這種暴殄天物的情景,令人心痛。”
“天物”一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資源的敬畏,現代多用于警示過度消耗或破壞環境的行為。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尚書》等文獻。
騃呐報說慘劇草苗澄澈乘黃沉吟章句處分權春饧淳源大才盤盤蹈爨放懶璠玙副産物浮語虛辭幹典冠族骨雕鼓脇候樓花戶花香鳥語鹘餅徽客護臘草家隸腳客雞不及鳳禁不起饑窮緝查抗眉廉順裡婦糲藿理楫利器禮鼠流冗冥幽内差騎牛讀漢書取與日近長安遠臊皮沈竈生鼃失流疎剌受禅碑庶寀叔鲔撕擄隨心所欲天馬行空亭舍微隙文禍文款無得襄樣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