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kinds of things in nature] 指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長的東西
暴殄天物
謂鳥獸草木等大自然的物産。《書·武成》:“今 商王 受 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穎達 疏:“天物之言,除人外,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未有内遭家難,外遇災害,覽總大麓,經營天物,功德巍巍若茲者也。” 唐 陸龜蒙 《書李賀小傳後》:“吾聞淫畋漁者謂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狀乎?”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 裴倫 ﹞作汗漫遊,始於 波陀牙 ,東至 希臘 、 突厥 及 小亞細亞 ,歷審其天物之美,民俗之異。”
“天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天物”指自然界生長的萬物,包括鳥獸、草木等生物資源。該詞源自古代“天生萬物”的觀念,強調自然賦予的物産屬性。
最早見于《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穎達注疏中明确“天物”指除人類外的自然萬物。後多用于批評浪費自然資源的行為,如成語“暴殄天物”。
“每餐都剩那麼多,為何不少煮些?這種暴殄天物的情景,令人心痛。”
“天物”一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資源的敬畏,現代多用于警示過度消耗或破壞環境的行為。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尚書》等文獻。
《天物》是指天上的物體,包括天空中的星星、雲彩、風、雷電等自然現象,也包括地球上的自然界事物。
《天物》的部首是“天”,總筆畫數為6。
《天物》一詞是由“天”和“物”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其中,“天”的意思為天空或自然界的整體,是指自然界最廣闊無限的事物;“物”則表示具體的事物或物體。
《天物》的繁體字為「天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天物》的古代寫法為「天物」。
1. 夜晚的天空中有許多美麗的天物,比如星星和月亮。
2. 公園裡有許多種類的天物,如花草樹木、小動物等。
1. 天地物:指天上地下的一切事物。
2. 天人物:指天上地下和人類界的一切事物。
3. 天時物:指與天氣和季節有關的事物。
1. 天象:指天上出現的各種自然現象,如日月星辰的變化。
2. 自然界:指地球上的自然事物。
人造物:指人類創造的人工事物,與天然物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