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體的意思、道體的詳細解釋
道體的解釋
(1).道的本體;道的主旨。《淮南子·人間訓》:“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構妄言而反當。” 唐玄宗 《以元元皇帝真容應見宣付史館勅》:“道體無方, 元宗 有應,形标柱史,名葉新興。” 清 陳确 《答唯問》:“道體本無窮盡,故須臾不可忘戒懼。”
(2).猶玉體、貴體。《北史·隱逸傳·徐則》:“霜風已冷,海氣将寒,偃息茂林,道體休悆。” 唐 歐陽詢 《題諸家書帖》:“五月中得足下書,知道體平安。” 清 陳确 《與吳裒仲書》:“東瞻 澉嶺 ,眊眼欲穿。暑氣大盛,不審道體清適何似?”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 體的解釋 體 (體) ǐ 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 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
網絡擴展解釋
“道體”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一、哲學層面的核心含義
-
道的本體與本源
指“道”的根本屬性或終極存在,用以解釋世界的起源、規律及運行原理。如《淮南子》提到“明禮義、推道體”,強調其作為宇宙法則的抽象本質。
-
哲學體系中的多元闡釋
不同學派對“道體”的解讀存在差異:
- 道家視其為“無形無物”的終極存在(如元代侯善淵詩句“玄元道體,大奂方、無隅無形無物”);
- 儒家則更注重其倫理内涵,如黃庭堅詩句“大道體甚寬”體現包容性。
二、具體語境中的延伸用法
-
對修道者的尊稱
用于敬稱修道之人的身體或狀态,如《紅樓夢》中“仙形道體”形容修行者的超凡氣質。
-
古代書信中的禮節用語
在文獻中亦作“玉體、貴體”的代稱,如歐陽詢《題諸家書帖》用“道體平安”表達對收信人健康的關切。
三、現代視角的類比解讀
有觀點嘗試用科學語境闡釋:将“道體”類比為物質細分至不可再分的基本單位(如“基本波”),通過“順生萬物”與“逆解歸元”的辯證過程體現其哲學内涵。需注意此為輔助理解的比喻,非傳統定義。
四、實踐中的體現
修行領域強調“效法自然”,如大禹治水典故所示,通過順應道體規律實現“補天濟世”(《紅樓夢》例)。這與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一脈相承。
提示:以上綜合了哲學經典、文獻用例及跨學科解讀,完整文獻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道體》一詞來源于中文,意思是道家哲學中的“無為而治”的理念。這個詞的部首是“辵”和“⻍”,它們分别代表着“辵”(辶)部和“⻍”(⺍)部。根據筆畫順序,它的總筆畫數為15。《道體》這個詞繁體字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道體的字形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基本上和現代漢字寫法一緻。
以下是幾個與《道體》相關的例句:
1. 道體并非追求完美的外在,而是通過内心的甯靜達到和諧。
2. 他以道體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不為外界紛擾所動。
3. 學習《道體》可以使人更加自省、平和和有智慧。
《道體》的組詞和近義詞可能包括:
1. 組詞:道家、道德、道義。
2. 近義詞:無為而治、隱忍、安逸。
目前我無法找到該詞的反義詞,因為《道體》所表達的思想是維持和諧與平衡,而沒有明顯的對立概念。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