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違背;不要違背。《書·多士》:“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時惟天命,無違。”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三:“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宋 文天祥 《贈莆陽卓大著順甯精舍三十韻》:“ 伯奇 令無違, 申生 恭不貳。”
(2).特指不要違反禮法、天道。《論語·為政》:“ 孟懿子 問孝,子曰:‘無違。’” 楊伯峻 注引 黃式三 《<論語>後案》:“古人凡背禮者謂之違。” 宋 朱熹 《齋居感興》詩之三:“至人秉元化,動靜體無違。”
“無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無違”指沒有違背、違反,表示言行符合規範或原則,強調不逾越既定規則或道德标準。例如,在描述個人行為時,可指遵守法律、禮法或社會道德(如“無違駕駛”)。
在儒家經典中,“無違”被賦予更深層的倫理意義。孔子在《論語·為政》中回答孟懿子問孝時提到“無違”,特指不違背禮節,即父母在世時依禮侍奉,去世後依禮安葬和祭祀。這一解釋将“無違”與孝道、禮法緊密結合,強調對傳統規範的尊重。
“無違”不僅強調外在行為的合規性,也隱含内在的自覺性。如孔子所言,它不僅是形式上的禮節遵循,更需發自内心的認同(“祭之以禮”需誠敬)。這一概念在傳統文化中具有維系社會秩序與個人修養的雙重意義。
《無違》一詞包括兩個漢字,分别是「無」和「違」。其中,「無」是一個表示否定或沒有的意思,拆分部首是「一」。
「無」的部首「一」是一個原始的象形字,代表天地萬物的起源;它的筆畫數為四畫。
而「違」是一個表示不遵守或違背的意思,拆分部首是「辶」。
「違」的部首「辶」代表輾軋的車,表示行動;它的筆畫數為七畫。
《無違》一詞的來源于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和哲學理念,并在現代漢語中常被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符合規範、沒有任何違反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無」的寫法為「無」,「違」的寫法為「違」。
在古代漢字中,「無」的寫法稍有不同,為「毋」,同時也代表沒有的意思。
而「違」的古代寫法則保持了現代的形狀,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幾個使用《無違》的例句:
1. 他從不遲到,對工作非常有責任心,完全做到了「無違」的标準。
2. 作為一名優秀的公務員,他多年來始終秉持着「無違」的原則,赢得了民衆的信任。
3. 這位畫家的作品充滿着和諧與美,每一筆都毫不「無違」。
組詞:無違無黜、無違大義、無違背理。
近義詞:無瑕疵、無過失、無犯錯誤。
反義詞:有違背、犯錯誤、有過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