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道体的意思、道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道体的解释

(1).道的本体;道的主旨。《淮南子·人间训》:“或明礼义、推道体而不行,或解构妄言而反当。” 唐玄宗 《以元元皇帝真容应见宣付史馆勅》:“道体无方, 元宗 有应,形标柱史,名叶新兴。” 清 陈确 《答唯问》:“道体本无穷尽,故须臾不可忘戒惧。”

(2).犹玉体、贵体。《北史·隐逸传·徐则》:“霜风已冷,海气将寒,偃息茂林,道体休悆。” 唐 欧阳询 《题诸家书帖》:“五月中得足下书,知道体平安。” 清 陈确 《与吴裒仲书》:“东瞻 澉岭 ,眊眼欲穿。暑气大盛,不审道体清适何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道体"作为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哲学与文学双重释义。从汉语词典角度分析,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一、哲学范畴指宇宙本体(《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该释义源自道家思想体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宇宙本体论,王弼注曰:"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宋代程颐在《程氏易传》中发展出"道体用一源"的理学命题,强调本体与现象的辩证统一。

二、文学批评术语指文章核心思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创作论,纪昀评点称:"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延伸此概念,主张"六经皆史"说,强调文本承载的历史本体价值。

该词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常取哲学本体论含义,多用于学术语境讨论传统文化核心概念。文学释义则主要见于古典文论研究领域,体现汉语词汇的语义层次性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道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一、哲学层面的核心含义

  1. 道的本体与本源
    指“道”的根本属性或终极存在,用以解释世界的起源、规律及运行原理。如《淮南子》提到“明礼义、推道体”,强调其作为宇宙法则的抽象本质。

  2. 哲学体系中的多元阐释
    不同学派对“道体”的解读存在差异:

    • 道家视其为“无形无物”的终极存在(如元代侯善渊诗句“玄元道体,大奂方、无隅无形无物”);
    • 儒家则更注重其伦理内涵,如黄庭坚诗句“大道体甚宽”体现包容性。

二、具体语境中的延伸用法

  1. 对修道者的尊称
    用于敬称修道之人的身体或状态,如《红楼梦》中“仙形道体”形容修行者的超凡气质。

  2. 古代书信中的礼节用语
    在文献中亦作“玉体、贵体”的代称,如欧阳询《题诸家书帖》用“道体平安”表达对收信人健康的关切。

三、现代视角的类比解读

有观点尝试用科学语境阐释:将“道体”类比为物质细分至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如“基本波”),通过“顺生万物”与“逆解归元”的辩证过程体现其哲学内涵。需注意此为辅助理解的比喻,非传统定义。

四、实践中的体现

修行领域强调“效法自然”,如大禹治水典故所示,通过顺应道体规律实现“补天济世”(《红楼梦》例)。这与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一脉相承。


提示:以上综合了哲学经典、文献用例及跨学科解读,完整文献可参考汉典、古诗文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裨冕不挠不屈不幸而言中饬化撺断寸积铢累当锋胆栗大彭得用地客鼎分丁灵隄塘东宫三太朵罗堕窳凤带覆芘高狷赓扬隔靴抓痒垢翫归案归卧圜扉浣花笺霍铎虎气胡适兼合畿解屐履就事舅氏莲肉龙兹緑萼冥空沐猿品象掐骰妾妇泉韵涩赤商办山芽实测说部素蕤腾移体料同寮鍮鉐屠酤屯居雾暗云深无害香积寺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