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盜訟的意思、盜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盜訟的解釋

有關搶劫或偷竊的訟事。 宋 歐陽修 《辭宣徽使判太原府劄子》:“臣自至 青州 ,忽已踰歲,適值年時豐稔,盜訟稀少,足以偷安竊祿。” 宋 歐陽修 《太子太師緻仕杜祁公墓志銘》:“凡其為治,以聽斷盜訟為能否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盜訟是漢語法律術語,指因盜竊行為引發的訴訟案件或法律糾紛。該詞由"盜"與"訟"組合而成:"盜"指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訟"則指訴訟活動,即通過司法程式解決糾紛的過程。

在司法實踐中,盜訟特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提起的刑事訴訟,該條款明确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涉案金額達到人民币1000元至3000元以上即構成"數額較大"的立案标準。

從詞源演變角度考察,盜訟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周禮·秋官》記載的"司約掌萬民之約劑,治其不信者,有獄訟則證之",其中已包含財産糾紛的司法處理機制。至清代《六部成語注解》中明确将"盜訟"歸類為刑事訴訟範疇,與婚姻、田土等民事訴訟相區别。

在中國現行法律體系中,盜訟案件需同時滿足客觀要件(秘密竊取行為)與主觀要件(非法占有目的)。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2024年度司法統計報告,盜竊類案件占基層法院受理刑事案件總量的21.3%,其中70%以上為初犯案件。

網絡擴展解釋

“盜訟”是一個漢語詞語,指與搶劫或偷竊相關的訴訟案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由“盜”(搶劫、偷竊)和“訟”(訴訟)組成,字面含義為“因盜竊或搶劫引發的法律訴訟”。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官府處理此類案件的司法活動。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宋代歐陽修在《辭宣徽使判太原府劄子》中提到“盜訟稀少,足以偷安竊祿”,指青州地區因盜竊案件少而社會安定。另一篇《太子太師緻仕杜祁公墓志銘》也以“聽斷盜訟”評價官員治理能力,說明該詞在古代司法語境中的實際應用。

  3. 曆史背景與延伸
    古代“盜訟”屬于刑事案件範疇,與財産糾紛的“錢訟”等形成區别。其處理結果常被視為地方治安狀況的指标,如歐陽修通過“盜訟稀少”反映區域治理成效。

“盜訟”是法律術語,特指涉及盜竊、搶劫的訴訟,多見于曆史文獻,用于描述司法實踐與社會治理的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稗實薄氣潮鳴電掣沖言沖語擔腳得兼钿筐彫文發強份兒風起雲飛剛毅木讷格套攻車攻鬥瀚漠宏簡纮目畫眉序護坡戒蠟藉使競賽晉鼓景像九叩禮酒蟹镌鑿沮短撈一把擂鼓磊佹隆性漏嘴麥句姜腼顔人世謬妄拿摩溫碾磑弄瓦旁迕強伯七百怯劣惸獨鳏寡乳糜暈上介身躰雙飛鷰書香門戶慆濫填縫挺秀團勇豚佩唾壺渥流無花果相慕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