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一種小口巨腹的吐痰器皿。《西京雜記》卷六:“ 魏襄王 冢……牀上有玉唾壺一枚。”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漾水》:“絶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形若覆唾壺,高二十餘裡。”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 武帝 ( 漢武帝 )以 孔安國 為侍中,以其儒者,特許掌禦唾壺,朝廷榮之。”
唾壺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衛生或宴飲器具,其含義與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唾壺又稱“唾盂”“渣鬥”“唾器”,拼音為tuò hú(ㄊㄨㄛˋ ㄏㄨˊ),主要用于盛放唾液或食物殘渣。其名稱中的“唾”指唾液,“壺”為容器,早期材質包括漆器、玉器,後以陶瓷為主。
成語“唾壺擊碎”源于《世說新語》,描述王敦吟詠曹操詩句時以如意敲擊唾壺,表達對文學作品的激賞。另有“玉唾壺”比喻珍貴事物被玷污的典故。
唾壺兼具實用與文化象征意義,其形制與功能隨時代變遷,反映了古代工藝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演變。如需進一步了解實物,可參考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德清窯黑釉唾壺。
《唾壺》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吐唾沫的容器或用來接納唾液的容器。它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分别是“唾”和“壺”。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語的拆分、來源、繁體以及古時候漢字寫法。
《唾壺》的拆分部首是“口”,表示與口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2筆,其中“唾”的筆畫數為8,而“壺”的筆畫數為4。
《唾壺》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通常使用瓷器或陶器制作的容器來接納唾液。而“壺”則是一種有蓋的長口容器,容積通常較大。因此,“唾壺”指的就是用來接納唾液的容器。
在繁體字中,“唾壺”與簡體字相同。由于繁體字使用較少,簡體字已經成為現代标準漢字的正式書寫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廣韻》等古代字書的記載,在古時候,“唾壺”這個詞有以下不同的寫法:
1. “唾壺”字以古代字體書寫,形狀可能略有差異;
2. “壺”字的古代寫法多為“壺”或“壷”,形狀上可能有一些細微差别。
以下是一些使用了《唾壺》的例句:
1. 他站在角落,手持着一個銀制的唾壺,等待着來客的到來。
2. 在古代宮廷中,宮女們經常會使用精美的瓷制唾壺。
3. 這個小美術館收藏了一些古代唾壺的展品。
與《唾壺》相關的一些詞語有:
1. 組詞:唾液、唾吐、壺口、唾盂等;
2. 近義詞:吐痰盂、口盅、沫盂;
3. 反義詞:清潔、消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