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外交使團的副使或軍政長吏的高級助理。《儀禮·聘禮》:“宰執書告備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書授上介。”《左傳·哀公十五年》:“﹝ 吳子 ﹞辭曰:‘以水潦之不時,無乃廪然隕大夫之屍,以重寡君之憂,寡君敢辭上介。’” 唐 韓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公﹞累功進至刑部員外郎,賜五品服,副 胄 ( 裴胄 )使事,為上介。”《宋史·趙贊傳》:“判官 李恕 者,本 延壽 ( 贊 之父)賓佐,深所委賴,至家事亦參之。及 贊 出鎮,從為上介。”
上介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專有名詞,特指諸侯朝聘時,由卿擔任的最高級别副使。其核心含義與職能如下:
定義與身份
“上介”指在諸侯國之間正式外交聘問(如朝見天子或諸侯互訪)時,隨從正使(通常稱為“賓”或“上卿”)出行的副使之首。其身份通常由大夫級别的官員擔任,地位僅次于正使,是使團中的第二負責人。《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上介”是“古代外交使團的副使領袖”。
職責與地位
上介的主要職責是輔佐正使完成外交使命,具體包括傳達信息、協助行禮、管理使團其他成員(如中介、下介、衆介)等。在禮儀活動中,上介的位置、行禮次序及所受禮遇均高于其他隨行副使,體現了嚴格的等級秩序。據《儀禮·聘禮》記載,整個聘問過程對正使、上介及其他介的職責、受禮規格有詳細區分,上介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詞源與制度背景
“介”本義為輔助、副手。“上介”之“上”表示等級最高,與“中介”、“下介”或“衆介”形成層級。這一稱謂及制度反映了先秦時期嚴密的宗法禮制與邦交規範,是周代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中雖無直接“上介”官職,但其記載的“大行人”、“小行人”等職掌邦交禮儀,與使團制度密切相關。
現代使用與演變
“上介”作為特定曆史時期的職官稱謂,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禮制、職官制度或曆史文獻(如《儀禮》、《左傳》)的語境中。它成為理解先秦政治制度與外交禮儀的重要術語。
參考來源:
“上介”是古代政治與外交體系中的特定職位,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上介”指古代外交使團的副使或軍政長吏的高級助理,屬于輔助主官的重要職位。該詞最早見于《儀禮·聘禮》等先秦文獻,如“宰執書告備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書授上介”()。
現代語境中,“上介”一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或文獻解讀時仍具參考價值。部分詞典(如漢典)将其定義為軍政長吏的高級助理,強調其行政輔助功能。
職能場景 | 具體角色 | 文獻例證 |
---|---|---|
外交使團 | 副使,協助主使 | 《儀禮·聘禮》《左傳》 |
軍政系統 | 長吏助理,處理文書事務 | 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 |
如需進一步了解“介”字的其他用法(如量詞、介詞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暗送秋波寶殿薄面拔樹撼山臕健哺糒蠶織愺恅成仙遲逾大風曲答剌道試叮囑斷遏放瘀泛函分析飛碟趕及和聲署紅巾軍晃瀁渾帳寄處介絶鸠雛九腹狂越老債雷令劍聯翻兩嘿厘治螺絲拐免绖冥童模搭穆歌撚土焚香麑裘清盼讓坐三夫之對上意詩評使軒蓍簪四睇螳螂之衛特奇體料銅街頭前微露問龜相師埳井之蛙崄阻奚隸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