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植物名。桑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大而粗糙,花單性,淡紅色,隱于花托内。實為肉果,初色淺綠或藍綠,熟時成紫紅色,供食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三·無花果》:“無花果出 揚州 及 雲南 ,今 吳 、 楚 、 閩 、 越 人家,亦或折枝插成。” 郭沫若 《天地玄黃·消夏之二》:“道旁有些無花果園,果實已大逾拇指。”
(2).指無花果的果實。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四:“你喜歡吃無花果,你拿去吃好了。”
無花果的釋義可從植物學特征、名稱由來及文化延伸三方面綜合解析:
植物學定義
無花果(學名:Ficus carica)屬桑科榕屬,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3-12米,樹皮灰褐色,含乳汁。其葉片掌狀分裂,表面粗糙,背面有茸毛。花單性,淡紅色,隱生于膨大的花托内部,形成“隱頭花序”,外觀看似無花而直接結果,成熟果實呈紫紅色,肉質軟糯,可鮮食或加工。
名稱的誤解與科學解釋
雖稱“無花果”,實則有花。因花朵極小且藏于果實雛形(花序軸)内,需通過底部小孔由榕小蜂授粉,古人誤以為其“無花而果”。别名如映日果、蜜果、優昙缽羅等,多與佛教文化或果實特性相關。
實用價值
文化隱喻
在漢語中偶用于比喻“看似無實質成果的事物”,如成語引申諷刺徒勞無功的努力。
無花果是兼具生态特性與人文意義的植物,理解時需結合科學認知與傳統視角。
無花果是指一種果實沒有花朵的植物,也稱為無花果樹或者無花果植物。這種植物的果實成熟時外表光滑,味道甜美,被廣泛用于食用和制作各種食品。
無花果的拆分部首是“無”和“花”,其中“無”是四畫,是一個獨體字;“花”是七畫,由“艹”和“化”兩個部首組成。
無花果一詞源于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字典中。其中的解釋為“無花果子,即無花草也,莖葉皆飾果。”表示無花果植物的莖葉上也會長出果實。
無花果的繁體字為「無花果」。
古代漢字寫作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無華果」,其中的“華”是古代對于“花”的稱呼。
1. 這棵無花果樹的果實特别甜美。
2. 我喜歡在夏天吃無花果,它清涼又解渴。
無花果樹、無花果汁、無花果醬、無花果幹、無花果蛋糕等。
本無花果、菩提子等。
有花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