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稱仁義而行如盜賊的人。《新唐書·牛僧孺李宗闵等傳贊》:“夫口道先王語,行如市人,其名曰‘盜儒’。 僧孺 、 宗閔 以方正敢言進,既當國,反奮私昵黨,排撆所憎,是時權震天下,人指曰‘ 牛 李 ’,非盜謂何?” 宋 張耒 《裴守真論》:“夫盜儒又從而為解説,旁引曲取,既使之便其私意,而又曰自義理之所安。”
盜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批判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詞義解析
“盜”在古漢語中除指盜竊行為外,亦引申為“虛僞”“欺世”之義,如《穀梁傳》稱“非其道而取之曰盜”。“儒”本指儒家學者或讀書人。組合後,“盜儒”指表面上尊奉儒學、實則以學術或道德之名行欺世之事的僞善者,類似“僞君子”或“道貌岸然之徒”。
曆史淵源與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人批判語境。例如,唐代柳宗元在《送徐從事北遊序》中斥責某些士人“飾智矜愚,盜儒之名”,指其利用儒學外衣謀取私利。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也以“盜儒”批判部分考據學者脫離經世緻用宗旨的現象。
文化意涵擴展
在傳統語境中,“盜儒”不僅針對個人品性,還涉及對學術風氣的批評。如《宋元學案》記載朱熹曾用“盜儒”形容空談性理而忽視踐履的學派,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這一概念與“鄉願”“僞道學”等詞形成語義關聯,共同構成儒家道德批判體系。
“盜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主要可從以下兩個角度理解:
指口稱仁義道德,但行為卑劣如盜賊的人。這一解釋源自《新唐書》對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的評價。具體表現為: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解釋為“竊取他人學問并自诩為儒者”,強調對知識或學術成果的剽竊行為。
該詞多用于批判僞善者或學術不端者。例如:
注:兩種解釋均含貶義,但第一種更為經典且常見。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新唐書》原文及宋代張耒《裴守真論》。
愛色半翻髻抱鑼碧熒熒螭蟠虬結擔榜狀元黨碑稻草人動兵短外套風吹馬耳分齊鼓物寒鳥夥頤見敝賈區解字敬亭山機微郡書闿圛犂铧貍頭瓜柳編柳青厲心灤州影亂墜天花胪陳爐峯露眠沒沒謀筮翩連起牀竊據青眚窮爛阙車妊身若留生将生哭人束身自修糖廠騰軒涕涕挽負畏瑟文窮聞融敦厚無兩舞筵無影無蹤相猒閑麗銷除小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