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盗儒的意思、盗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盗儒的解释

口称仁义而行如盗贼的人。《新唐书·牛僧孺李宗闵等传赞》:“夫口道先王语,行如市人,其名曰‘盗儒’。 僧孺 、 宗閔 以方正敢言进,既当国,反奋私昵党,排撆所憎,是时权震天下,人指曰‘ 牛 李 ’,非盗谓何?” 宋 张耒 《裴守真论》:“夫盗儒又从而为解説,旁引曲取,既使之便其私意,而又曰自义理之所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盗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批判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和语境两个层面解析。

  1. 词义解析

    “盗”在古汉语中除指盗窃行为外,亦引申为“虚伪”“欺世”之义,如《穀梁传》称“非其道而取之曰盗”。“儒”本指儒家学者或读书人。组合后,“盗儒”指表面上尊奉儒学、实则以学术或道德之名行欺世之事的伪善者,类似“伪君子”或“道貌岸然之徒”。

  2. 历史渊源与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人批判语境。例如,唐代柳宗元在《送徐从事北游序》中斥责某些士人“饰智矜愚,盗儒之名”,指其利用儒学外衣谋取私利。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也以“盗儒”批判部分考据学者脱离经世致用宗旨的现象。

  3. 文化意涵扩展

    在传统语境中,“盗儒”不仅针对个人品性,还涉及对学术风气的批评。如《宋元学案》记载朱熹曾用“盗儒”形容空谈性理而忽视践履的学派,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这一概念与“乡愿”“伪道学”等词形成语义关联,共同构成儒家道德批判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盗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侧重,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一、基本含义(主流解释)

指口称仁义道德,但行为卑劣如盗贼的人。这一解释源自《新唐书》对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的评价。具体表现为:

  1. 言行不一:表面上推崇儒家先王之道,实际行为却如市井之徒。
  2. 伪善特质:以道德标榜自身,却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被时人讥讽为“牛李”(即牛僧孺、李宗闵派系)。

二、引申含义(少数文献提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补充解释为“窃取他人学问并自诩为儒者”,强调对知识或学术成果的剽窃行为。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批判伪善者或学术不端者。例如:


注:两种解释均含贬义,但第一种更为经典且常见。如需深入考据,可参考《新唐书》原文及宋代张耒《裴守真论》。

别人正在浏览...

表薄别论笔直补绽哺醊采任草船借箭曹植臭死出款刺宋案错兵打赤脚盗骖调足低钱剟除籓笼发越奉为至宝赋调干粮官赋归仰化缘价妇精絶旧公烟踞守科虫体空心大老官匡立酷能劳保列藩留眎龙蛟龙皮鸾枝花络驿不絶卯食没齿无怨贫眼剖棃强盛钱号清室球茎萨埵哂收呻嘶疏密有致搜章擿句讨没脸面它山之石危崖文士文示陷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