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時疾俗的意思、憤時疾俗的詳細解釋
憤時疾俗的解釋
同“ 憤世嫉俗 ”。《明史·姜士昌傳》:“居恒憤時疾俗,欲以身輓之。” 清 方宗誠 《<桐城文錄>序》:“ 望溪 同時友 戴潛虛 先生……憤時疾俗之作尤多。”
詞語分解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疾俗的解釋 憎惡世俗。《明史·曾鈞傳》:“ 鈞 剛廉疾俗。首劾罷參贊尚書 劉龍 ……最後劾罷操 江 都禦史 柴經 。直聲震一時。”
網絡擴展解釋
“憤時疾俗”是一個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對所處時代的弊端和世俗風氣感到強烈不滿與憤慨,常用于形容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現實或不合理習俗的憎惡。其核心含義與“憤世嫉俗”相近,但更強調對“時代特性”的批判。
二、出處與結構
- 典故來源:出自《明史·姜士昌傳》:“居恒憤時疾俗,欲以身挽之。”
- 成語結構:聯合式結構,由“憤時”(痛恨時代)和“疾俗”(厭惡世俗)兩部分組成。
- 感情色彩:中性,古代漢語中常見。
三、使用場景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文學或議論中,表達對社會不公、陳腐觀念的批判,如:“他的一系列雜文充滿憤時疾俗的銳氣。”
- 例句:清代方宗誠在《〈桐城文錄〉序》中提到:“憤時疾俗之作尤多。”
四、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憤世嫉俗、憤時嫉俗(強調對世俗的厭惡)。
- 反義詞:隨波逐流、忠貞不二(體現順應或堅守的态度)。
五、總結
“憤時疾俗”適用于描述對時代弊病的批判态度,常見于曆史評論或文學創作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憤世嫉俗”混淆,前者更聚焦“時代性”,後者則泛指對世俗的厭惡。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憤時疾俗(fèn shí jí sú)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意味着對當前社會狀況的憤怒。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拆分一下這個詞和了解它的來源、繁體字、古代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請看以下内容:
拆分:
- 憤(fèn):表示憤怒、生氣。
- 時(shí):表示時間、時代。
- 疾(jí):表示快速、迅猛。
- 俗(sú):表示社會、習俗。
部首和筆畫:
- 憤:心字旁,共10畫。
- 時:日字旁,共10畫。
- 疾:疒字旁,共9畫。
- 俗:人字旁,共9畫。
來源:
《憤時疾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西江月·世間》一詩中,用以抒發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不滿。
繁體字:
《憤時疾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樣化,可能存在不同的變體或變形。因此,關于《憤時疾俗》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例句:
1. 我感到憤時疾俗,因為現代人們往往忽視傳統價值觀。
2. 這部電影以憤時疾俗的情緒揭示了社會的陰暗面。
3. 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時疾俗之情。
組詞:
- 憤怒(fèn nù):表示非常生氣或憤慨。
- 時代(shí dài):表示特定的曆史時期。
- 疾速(jísù):表示非常快的速度。
- 習俗(xí sú):表示某個地區或群體的傳統習慣。
近義詞:
- 憤怒:憤憤不平、憤慨。
- 關切:擔憂、關注。
- 不滿:怨憤、不忿。
反義詞:
- 安然:穩定、安定。
- 淡然:冷靜、無所謂。
- 樂觀:積極、樂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