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益稷》:“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孔 傳:“藻,水草有文者……黼,若斧形。”後以“黼藻”指花紋、雕刻、彩畫之屬。 北齊 劉晝 《新論·因顯》:“匠者採焉,製為殿堂,塗以丹漆,畫為黼藻,則百辟卿士,莫不顧眄仰視。” 宋 王仲言 《慈甯殿賦》:“寳琲象栱,列星間梁,橑桷欒楶,黼藻鉛黃。”
(2).指華美的辭藻或文字。 南朝 齊 謝朓 《酬德賦》:“有杞梓之貞心,協丹采之輝被;伊吾人之陋薄,雖黼藻之何置。” 曹融南 校注:“黼藻,謂華美之辭藻。”《隋書·經籍志四》:“爰逮 晉氏 ,見稱 潘 ( 潘嶽 )、 陸 ( 陸機 ),并黼藻相輝,宮商間起。” 宋 曾鞏 《送鄭州邵資政》詩:“笑談成黼藻,咳唾落瓊瑰。”
(3).謂修飾使臻完美。
“黼藻”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fǔ zǎo,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指花紋、雕刻或彩畫
源自《尚書·益稷》中“藻火粉米,黼黻絺繡”的記載,孔傳注解“黼”為斧形紋樣,“藻”為水草紋樣。後引申為泛指器物、建築上的裝飾性紋樣或雕刻彩繪。例如北齊劉晝《新論·因顯》提到“塗以丹漆,畫為黼藻”,即描述宮殿裝飾()。
指華美的辭藻或文字
常用于文學領域,形容文章辭采華麗。如南朝謝朓《酬德賦》中“黼藻之何置”比喻難以用華美文字表達情感;宋代曾鞏《送鄭州邵資政》詩“笑談成黼藻”則形容言談如錦繡般優美()。
修飾使臻完美
作動詞時,表示通過潤色或雕琢使事物更加完善。如《隋書·經籍志》評價潘嶽、陸機的作品“黼藻相輝”,即指其文字經過精心修飾()。
補充說明: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