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悼栗的意思、悼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悼栗的解释

亦作“ 悼栗 ”。惊恐战栗。《庄子·山木》:“危行侧视,振动悼慄。”《汉书·王莽传上》:“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 三国 魏 阮籍 《鸠赋》:“终飘摇以流离,伤弱子之悼栗。” 唐 韩愈 《上襄阳于相公书》:“窥巨海之惊澜,莫不战掉悼慄,眩惑而自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悼栗是古汉语中表示极度恐惧或悲伤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因惊恐或哀伤而战栗发抖。以下从权威辞书与古籍用例角度分析其释义及用法:


一、词典释义与词源结构

  1. 基本释义

    悼栗(dào lì)由“悼”与“栗”两个语素并列构成:

    • 悼:本义为悲伤(《说文解字》:“悼,惧也”),引申为哀痛、恐惧;
    • 栗:通“慄”,意为因恐惧而发抖(《玉篇》:“栗,惧也”)。

      二者结合后,强调因极端情绪引发的生理性颤抖,常见于古籍中描述心理与身体的双重反应。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423页);《王力古汉语字典》(第123页)

  2. 近义辨析

    与“战栗”“震悚”等词义近,但“悼栗”更侧重由内心悲恸或深重恐惧引发的颤抖,情感色彩更强烈。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89页)


二、古籍文献用例佐证

  1. 《庄子·山木》

    “危行侧视,振动悼栗。”

    描述行走于险境时因恐惧而战兢颤抖之态,印证其“因惧而栗”的用法。

    来源:中华书局《庄子集释》(卷七)

  2. 《后汉书·窦融传》

    “悼栗失据,不知所为。”

    刻画人物在突发危机下的惊慌失措,突显心理崩溃导致的肢体失控。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卷二十三)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使用

该词属古汉语遗存词汇,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文言研究或仿古文本。其构词逻辑(心理情绪+生理反应)与“惶恐”“悲颤”等词类似,反映了汉语以复合结构强化情感表达的典型特征。

来源: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词汇学导论》(第176页)


“悼栗”是承载强烈情感的古语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悲惧交加而至战栗”的核心语义。现代解读应以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用例为据,避免脱离历史语境的误读。

网络扩展解释

“悼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悼栗”主要指惊恐战栗,形容因恐惧、紧张或敬畏而产生的身体颤抖。这一解释得到《庄子》《汉书》等古籍用例的支持。

二、详细解释

  1. 词源解析
    由“悼”(悲痛、恐惧)与“栗”(战栗)组合而成,强调因极端情绪引发的生理反应。

  2. 古籍用例

    • 《庄子·山木》:“危行侧视,振动悼慄”——描述身处险境时的惊恐状态。
    • 《汉书·王莽传》:“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表达因忧惧责任而产生的战栗感。

三、其他可能的误解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悼念亲友的悲痛”,这可能是对“悼”字单独释义的误读。从古籍文献和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来看,“悼栗”并无此含义。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建议在古籍阅读或学术研究中优先采用“惊恐战栗”的释义,并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汉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恩阿武摆布百年之约把作辩动边腹愺恅赤绋创刊词垂不朽但已定单鼎鼎有名独立自由勋章二骥丰棱风能拂尘关系谷用行为科学薃葔鸿教黄芦木会次毁冠裂裳昏擦剌简惰贱恶节俭结幕金钗客絶口君父居停主人莲宫亮许帘视壁听纶组节约满面羞愧麽娘木鱼朋侣碁集奇希齐心併力认确阮屐山阻杀止守危爽飒特枢纨绮子弟兀奡无胫而走兀鹫象篦邪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