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准则;法度。《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 朱熹 集注:“道,义理也;揆,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四年》:“秉国钧者惟私情之徇,主道揆者惟法守之侵。”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退而列风纪六事以上。一曰建道揆。请復京师首善书院,崇祀 冯从吾 为瞽宗,昭圣明兴道致治之意。復天下社学,选明德老成者为之师,聚里中彦士教之。”
(2).制订法规。 宋 岳珂 《桯史·陈了翁始末》:“ 瓘 比缘稟事,闻閤下之言,指尚书省为道揆之地, 瓘 谓閤下此言失矣。三省长官,宜守法而已,若夫道揆,天子三公之事,岂太宰之所得预乎?”
(3).指制订法规之机构。 宋 岳珂 《愧郯录·给舍论驳》:“然 元祐 之初, 司马文正 光 已尝乞合三省,则是道揆虽一,职守仍分。至如合二府於一堂,列两省於同局,则固不必为是区别,斯亦南渡简易之制也。”
“道揆”是汉语中的古典哲学词汇,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其核心含义是以义理度量事物并作为行为准则。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源与经典释义
“道”指道德准则或宇宙规律,“揆”为度量、权衡之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强调通过道德标准衡量事物合理性。《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以义理掌握法度”,体现儒家治理思想中道德与法度的结合。
哲学内涵的延伸
在政治层面,“道揆”与“法守”形成对应,如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道揆以立人极,法守以安国本”,说明统治者需以道德准则引领社会,辅以法律维持秩序。这一概念被后世学者视为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实践路径。
现代语义转化
当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释义拓展为“以普遍原则处理具体事务的方法论”,突显其在管理学、伦理学领域的跨学科价值。相关研究论文指出,该词在东亚汉文化圈仍被用于讨论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转化。
“道揆”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高权威性信息如下:
“道揆”由“道”和“揆”组成:
“道揆”既指抽象的义理准则,也具象化为制度或机构,贯穿于社会治理与个人行为中。其内涵从哲学层面延伸至实践,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以理制事”的思想。
八级工半刺并容徧覆兵营脖领倡人痴騃斥泽出钞春野东南风断梅都尉赶前巩固阵地寡发含情和议红林撝退建齿匠画简码校订挢掇徼遮凈练积水揪斗蹶张巨屦军持孔繇老貌乐嬉嬉灵奇六天砢硪马列霓云飘沓千金字迁座圣节绳捆索绑识道送灯台松鹤台词太过炭墼窕言惘若有失慰问电温庭筠温酎五属相背洗涤剂谐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