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時 梁 大夫 宋就 為邊縣令,其地與 楚 相鄰。 梁 楚 兩亭皆種瓜; 梁 人勤灌,瓜美; 楚 人懶灌,瓜惡。 楚 人妒忌,夜偷搔之,緻使瓜有死焦者。 梁 人因欲報複, 宋就 不許,且令人夜灌 楚 瓜,使之亦美。見 漢 劉向 《新序·雜事四》。後因用為以德報怨之典。 清 吳偉業 《松鼠》詩:“撲棗聽隣家,搔瓜任邊邑。”
“搔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指“無事生非,故意搗亂”,形容故意制造麻煩或攪亂正常秩序的行為。這個成語中的“搔”意為抓撓、幹擾,“瓜”則代指事物,合起來比喻對無關緊要的事物進行無意義的幹擾。
出自戰國時期的曆史故事:
與“杞人憂天”不同,“搔瓜”更強調主動制造麻煩,而非無謂擔憂;與“損人不利己”相似,但更側重行為動機的無理性和破壞性。
“搔瓜”既是一個警示勿生事端的成語,也蘊含了以德報怨的傳統智慧。其典故生動展現了人際沖突的典型模式及化解之道。
搔瓜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用手指或者其他物品輕輕地刮動瓜果的表皮。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手”和“瓜”兩個部分,其中,“手”是搔瓜的手勢動作,“瓜”則代表瓜果。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統計,搔瓜共有11個筆畫,由繁至簡分别是:“缸”、“冉”、“冖”,“匚”、“匕”、“匕”、“戶”、“火”、“土”。
搔瓜一詞源于古代農民為了檢查瓜果的成熟度而使用的動作,也可以作為一種溫和的方式來試探瓜果的鮮美程度,因此逐漸衍生出了表示此種動作的詞語。
在古代漢字中,搔瓜的寫法稍有不同。例如,成語“搔首弄姿”的“搔”字寫作“騷”,側重于描述女子扭動身體或抓頭發的動作,與搔瓜的動作有所區别。
搔瓜的繁體字為「掻瓜」,采用了比簡體字更多的筆畫和複雜的結構。在繁體字中,「掻」代表刮的動作,「瓜」表示瓜果。
1. 她輕輕搔瓜,試探着瓜果的成熟度。
2. 這個小男孩專門搔瓜,找到最甜美的西瓜。
搔瓜的相關詞語有:搔首弄姿、搔癢、搔把子、搔撓等。
搔瓜的近義詞包括:刮瓜、摩擦瓜果、撓瓜。
搔瓜的反義詞則是:不碰瓜果、不搔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