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丹書鐵券。古時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 唐 羅隱 《代武肅王錢鏐謝賜鐵券表》:“臣 鏐 言,優承恩旨,賜臣金書鐵券一道。” 明 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鐵券》:“ 漢高祖 封功臣,始制鐵券。其内鏤字,以金塗之,名曰金書鐵券。歷代因之,以賜功臣。”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李賢》:“自古有軍功者,雖以金書鐵券,誓以永存。然其子孫不一再而犯法,即除其國,或能立功,又與其爵。豈有累犯罪惡,而不革其爵者?”亦作“ 金書鐵契 ”。 明 王佐 《格古要論·雜考上·金書鐵券考》:“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始作鐵券,其内鏤字,以金塗之,故名金書鐵契。”
金書鐵券是中國古代帝王頒賜給功臣的憑證性器物,具有特殊政治意義與法律效力。其名稱源于制作材質與表現形式:“金書”指用朱砂或金粉書寫的文字,“鐵券”則是鐵質載體,二者合稱象征帝王承諾的不可更改性。
從形制與内容看,金書鐵券多作瓦狀弧形,表面镌刻受賜者的功績及特權條款,常見内容包含免除死罪、減免刑罰等特殊待遇。據《後漢書·祭遵傳》記載,東漢時期已出現類似鐵券的頒賜制度,至唐代形成明确的“丹書鐵券”制度規範,《唐六典》明确将其列為九等賞賜中的最高等級。
曆代典章制度文獻中,《明會典》詳細記載了明代金書鐵券的規格分級:公爵鐵券形制闊一尺二寸五分,侯爵遞減五分,伯爵再減五分。券文分左右兩聯,右券藏于内府,左券頒予功臣,形成獨特的契約驗證機制。現存實物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代朱英鐵券,可佐證其“中镌免罪減祿之數,嵌金篆文”的工藝特征。
該制度在清代逐漸廢止,但其曆史影響持續存在于文學作品與民間傳說中。如《水浒傳》第五十二回所述“誓書鐵券”,即是對這種特權憑證的文學化再現,側面印證了金書鐵券在傳統文化中的認知度與象征意義。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後漢書·祭遵傳》;《明會典》卷六十一;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文物檔案)
“金書鐵券”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功臣的一種特殊憑證,具有免罪或免死的特權。以下是詳細解釋:
金書鐵券又稱“丹書鐵券”,是帝王用丹砂或金粉将誓詞書寫于鐵制契券上,頒賜給功臣的憑證。其核心功能是承諾受賜者及其子孫享有法律豁免權,如唐代羅隱記載的“恕臣九死,子孫三死者”。
目前可考的明代金書鐵券實物存于青海省檔案館,為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賜予都督李文,寬37.5厘米,高21.2厘米,記載其戰功及特權。
以上信息綜合了曆史文獻與檔案記錄,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家檔案局資料。
侒侒蹦高不亢不知其詳藏頭護尾慘陽長結澄鑒川湄電子計算機遞互頓虧發忿非道德主義睾然歌歌過份佷悖橫驅别骛河系活似火羊傑牙酒德幾象巨蠹爛七八糟老花鏡勞來纍牛連觀列光憫世男朋友評贓祈祓青蕃勤介區段軀口裙裾群厲榮羅榮美榮膺鹗薦入入貼貼折脅市舶務食而不知其味食飲説語燧鏡筍鞭忝眷烏衣之遊賢配現任庨豁下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