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腿。《晉書·陶侃傳》:“﹝ 侃 ﹞終日斂膝危坐,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 明 方孝孺 《靜齋記》:“公退則斂膝澄坐以養心,名之曰‘靜齋’。”
“斂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斂膝”指盤腿而坐的姿勢,即坐時将雙腿盤曲交叉相疊。這種坐姿在古代文獻中常與端正、莊重的儀态相關聯。
部分資料(如)提到“斂膝”可能引申為禮儀規範,表示正式場合中保持莊重坐姿,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直接佐證,需謹慎參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斂膝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人們在行走、坐姿等動作中将膝部彎曲收攏的動作。
斂字由⻁(乚)部和⺼(月)部組成,拆分後的筆畫為9畫。
斂字最早的含義是指将東西合攏,收藏保存,後來引申為将膝蓋彎曲收起。源于古代人們在靜坐時,為了注意養性保持端正的坐姿,常将雙腿合并,将膝蓋收攏。
斂的繁體字為斂。
古時斂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早期的寫法是敍,其後逐漸演變為敍。
1. 他斂膝坐下,開始深思熟慮。
2. 當老師進入教室,學生們都會自動斂膝坐好。
斂壓、斂聲屏息、斂容養性、斂財、斂手、斂裝、驕傲斂膝
收腿、縮膝、曲膝
伸膝、張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