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标志。《管子·禁藏》:“棺槨足以朽骨,衣食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 尹知章 注:“道識其處,各有記也。”
(2).道教的書籍。 南朝 陳 徐陵 《山齋》詩:“燒香披道記,懸鏡厭山神。” 唐 王勃 《遊山廟序》:“常學仙經,博涉道記。” 唐 張說 《道家四首奉敕撰》之四:“道記開中籙,真官表上清。”
“道記”一詞在漢語詞彙體系中屬于複合式結構,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經典文獻兩個角度闡釋:
一、字源解析
“道”在《說文解字》中釋作“所行道也”,本義為道路,後引申為規律、法則,《漢語大詞典》載其哲學義項特指宇宙本原或自然規律。“記”在《玉篇》中訓為“識也”,原指用文字留存事物,後衍生出标識、符號等含義,如《周禮》鄭玄注所言“記,謂徽識也”。
二、經典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該詞曾見于道教典籍的特殊語境,如元代《道法會元》載:“道記玄文,乃三洞真符之秘”,此處“道記”特指道教符箓體系中記錄玄理的秘文符號。明代《正統道藏》中“授道記者,當盟三官”的記載,則體現其作為道教傳承信物的宗教儀式功能。
需特别說明的是,現代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均未單獨收錄“道記”詞條,其使用範疇主要集中于宗教文獻或特定曆史文本中。建議研究者在具體語境中結合《雲笈七籤》《道藏》等道教經典進行語義考辨。
“道記”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綜合了不同文獻和語境中的用法:
标志/标記
道教典籍
現代衍生含義
補充說明:提到的“道德修養記載”之說,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解讀。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古典文獻中以前兩種解釋為主。
邊戈變主避虜殘竹參左谄上傲下巢書茶粥嗔叱陳規陋習撤曉楚三戶風爐氛昏分居異爨宮駕共手孤鹜赫曦後悔無及黃梁一夢還鄉團話泉将明堅良郊霈驕奢淫泆景升牛進讨九寨溝絕路逢生槤枷骊峯龍王兵螺旋槳茫然自失内工驽猥鷗保欺狂青簾磬師傾斜親與搉油惹亂子人心向背騷章稍許省劄身态神武挂冠熟道書劍恩仇錄遂僞索然無味天下母馱送藓駁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