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景升牛的意思、景升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景升牛的解釋

語出《晉書·桓溫傳》:“頗聞 劉景升 有千斤大牛,噉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緻遠,曾不若一羸牸, 魏 武 入 荊州 ,以享軍士。”後以“景升牛”比喻愚笨無用之人。 宋 蘇轼 《和陶飲酒》之十三:“癡如 景升 牛,莫保尻與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景升牛”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用以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際才能或不堪重用之人。其核心含義與曆史人物劉表(字景升)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指代

    “景升”指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字景升),“牛”在此處為比喻,借指其看似強大實則無能的特性。

    來源:《三國志》《後漢書》對劉表的評價。

  2. 引申含義

    形容人或事物外表雄壯威猛,内裡空虛怯懦,缺乏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常用于批判名不副實、外強中幹的對象。

    例: 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談》評:“如景升牛,雖肥大無用。”


二、曆史典故溯源

此典出自《三國志·魏書·劉表傳》裴松之注引《傅子》: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袁紹號‘冢中枯骨’,劉表謂‘景升牛’,皆守戶之犬耳。”

(譯文:劉表如同圈養的牛,雖體壯卻無禦敵之能,僅能看守門戶。)

背景解析:

劉表雖坐擁荊州富庶之地,兵強馬壯(“帶甲十萬”),卻優柔寡斷,固守自保。在漢末群雄争霸中錯失良機,最終基業被曹操吞并,故被譏為“景升牛”。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卷六·劉表傳。


三、文學與語言應用

  1. 古代文獻用例

    •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

      “今人謂徒具形骸者曰‘景升牛’,蓋本于此。”

    • 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

      “劉表空據全楚,不乘時以争天下,誠所謂‘景升牛’也。”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強調對象虛有其表、缺乏實幹精神。

    例: “公司高薪聘來的專家毫無建樹,不過是頭景升牛。”


四、權威參考依據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景升牛”詞條,釋義為“喻指庸碌無能之人”。

  2. 《中國典故大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詳述典故始末,歸類于“人物·才能類”。

  3. 《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史料依據,見卷六《劉表傳》及裴松之注引《傅子》。


“景升牛”以劉表為典型,凝練了曆史對庸才的批判,至今仍活躍于漢語語境中,警示世人重實輕名。其文化生命力源于《三國志》等經典史籍的傳承,成為漢語諷刺詞彙的重要代表。

網絡擴展解釋

“景升牛”是一個存在兩種不同解釋的成語,需結合權威文獻和原始出處綜合分析:

一、主流解釋(基于《晉書》及蘇轼詩作) 該成語出自《晉書·桓溫傳》,原指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字景升)所養的大牛。典故記載:“劉景升有千斤大牛,食量是普通牛的十倍,但負重能力卻不如瘦弱母牛”,後被曹操殺作軍糧。因此衍生出比喻義:形容徒有其表卻無實際能力的人。宋代蘇轼在《和陶飲酒》中寫道“癡如景升牛,莫保尻與領”,也印證了這一貶義用法。

二、争議性解釋(現代網絡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解釋為“事物逐漸壯大”,該釋義未見于古籍,可能是對“景升”“牛”二詞的拆分臆解(“景”解為景象、“升”解為上升、“牛”解為強大),與原始典故存在語義矛盾。

建議注意:

  1. 學術場景應采用《晉書》原始出處釋義;
  2. 現代網絡釋義需謹慎使用,建議标注來源差異;
  3. 該成語在古典文學中多含諷刺意味,如蘇轼借喻批判空有虛名者。

别人正在浏覽...

卑身屈體邊緣學科逋事蠶術草賢層碧羼提赤绶沖襲稻田衣頂針煩文非愚則誣風躅高低杠龔工骨革骨膠故我黑曆烘柿假翮解房驚雁幾榻開耑空空如也暌絕狼扈勒緊褲帶廉素美女破舌鳴天鼓彌益凝深泥橇乾谿硗磝情數秋娥榷貨務睿鑒桑思深山幽谷涉事使弼石笕史事世士石濤數量積歲費榻布鲐文貪怯同量鄉大夫小尉遲歇息牌信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