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神武挂冠的意思、神武挂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神武挂冠的解釋

南朝 梁 陶弘景 “家貧,求宰縣不遂。 永明 十年,脫朝服挂 神武門 ,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後以“神武挂冠”指辭官隱居。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故置吾兄於 箕山 吹瓢、 桐江 垂釣之間,而兄不受;置吾兄於 神武 挂冠、 華 頂高眠之間,而兄亦不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神武挂冠

一、漢語詞典釋義

“神武挂冠”是一個漢語典故性成語,源自南朝曆史事件,指主動辭去高官顯職,歸隱山林的行為。其核心含義為:功成身退,不戀權位,從容隱逸。

二、典故溯源

該成語出自《南史·陶弘景傳》:

南朝梁武帝蕭衍登基後,多次邀請隱士陶弘景出山輔政,陶弘景婉拒,并畫《二牛圖》明志。圖中一牛散放于水草間,另一牛戴金絡頭被人牽引。陶弘景題詩:“挂冠神武門,作吏風塵際”,表明自己甯可如野牛般自由,也不願受官爵束縛。梁武帝見後歎服,不再勉強。

此處“神武門”指南朝宮門(一說為建康皇宮神武門),象征權力中心;“挂冠”即解下官帽,喻辭官歸隱。後世将“神武挂冠”提煉為成語,強調主動放棄高位、追求自由的決然态度。

三、語義解析

  1. “神武”:

    原指宮門名,引申為朝廷權位。

  2. “挂冠”:

    “挂”為懸挂、棄置,“冠”是官帽,合指辭官。《後漢書·逢萌傳》載“解冠挂東都城門”,為典故雛形。

  3. 整體寓意:

    褒揚淡泊名利、超脫世俗的精神境界,常與“急流勇退”同義。

四、現代用法

多用于贊譽主動放棄高位或榮譽的人物(如學者、企業家退隱),或自述歸隱之志。

例句:

他當選院士後卻選擇神武挂冠,回鄉創辦書院,傳為美談。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收錄“神武挂冠”詞條,釋義為“指辭官隱居”。
  2. 《中國典故大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詳述陶弘景典故及文化内涵。
  3. 《南史·卷七十六·隱逸傳》(中華書局點校本):原始典故出處。
  4. 《成語源流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分析成語演變脈絡。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推薦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中華經典古籍庫”等可信數據庫核查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神武挂冠”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én wǔ guà guàn,其核心含義為辭官隱居。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典故

該成語源自南朝梁代隱士陶弘景的事迹。據《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記載,陶弘景因家貧求任縣令未果,于永明十年(公元492年)脫下朝服挂在都城建康(今南京)的“神武門”上,上表辭官歸隱。後世以“神武挂冠”代指主動放棄官職、退隱山林的行為。


二、用法與結構


三、辨析與誤區

需注意與字面相似的表述區分。例如,提到“英勇武士挂冠”的解釋有誤,實為混淆了其他成語(如“挂冠求去”)的語義。正确含義僅指向陶弘景的典故,強調隱逸而非勇武。


四、例句參考

清代王夫之在《石崖先生傳略》中曾用此典:“置吾兄于神武挂冠、華頂高眠之間,而兄亦不受。” 體現對隱士風骨的推崇。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南史》或漢典等權威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拜容謗讦冰消雪釋不請之法蒼翠鈔擊出使單相思蜑舟答飒電光朝露點易東市朝衣胹鼈飛刍挽糧風簾劀殺珪冕換骨湖煙踐禮剪棄畿邦激觸節束禁穴看牌克緊贶室淩波厲妖摟賬馬塵不及滿鼓鼓目珠拗攏平安無事潑涼水千步廊千年調氣盡軟默喪謗三角恒等式灑爽商雲栅塘釋跷詩述師太使役睡魔贖直頭題頽垣廢址尉律學無源無韻孝情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