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陶弘景 “家貧,求宰縣不遂。 永明 十年,脫朝服挂 神武門 ,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後以“神武挂冠”指辭官隱居。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故置吾兄於 箕山 吹瓢、 桐江 垂釣之間,而兄不受;置吾兄於 神武 挂冠、 華 頂高眠之間,而兄亦不受。”
“神武挂冠”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én wǔ guà guàn,其核心含義為辭官隱居。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源自南朝梁代隱士陶弘景的事迹。據《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記載,陶弘景因家貧求任縣令未果,于永明十年(公元492年)脫下朝服挂在都城建康(今南京)的“神武門”上,上表辭官歸隱。後世以“神武挂冠”代指主動放棄官職、退隱山林的行為。
需注意與字面相似的表述區分。例如,提到“英勇武士挂冠”的解釋有誤,實為混淆了其他成語(如“挂冠求去”)的語義。正确含義僅指向陶弘景的典故,強調隱逸而非勇武。
清代王夫之在《石崖先生傳略》中曾用此典:“置吾兄于神武挂冠、華頂高眠之間,而兄亦不受。” 體現對隱士風骨的推崇。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南史》或漢典等權威古籍。
《神武挂冠》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的武功高強,威猛無敵,乃至超凡脫俗的形象。這個成語由“神武”和“挂冠”兩個詞組成。
“神武”是一個多義詞,可以表示武功高強、威武非凡,也可以表示超凡脫俗、非凡出衆。其中,“神”的部首是“示”,“武”的部首是“止”,“神武”的總筆畫數是13畫。
“挂冠”是指将頭頂的冠帽挂掉,這是古人常用的表示放松、告别官員身份的一種儀式。其中,“挂”的部首是“手”,“冠”的部首是“冖”,“挂冠”的總筆畫數是10畫。
據史書記載,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曆史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做霍去病的将領,他勇武善戰,英勇無敵,功績赫赫。當他年過四十,功成名就之後,便主動請命辭去将軍之職,決心放下武功,脫離戰争,回鄉種田。當時人們都說他是神一般的武将,因此便有了《神武挂冠》這個成語。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神武掛冠」。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示”在古代的寫法是“礻”,“挂”在古代的寫法是“掛”,“冠”在古代的寫法是“冠”。這些變化是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書寫風格的不同導緻的。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具有超凡出衆的能力和形象。例如:“他的功夫真是神武挂冠,讓人望塵莫及”。這句話意思是他的武功非常高強,令人望塵莫及。
與“神武挂冠”相關的組詞有:“神勇”、“神秘”等。
與“神武挂冠”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翩翩起舞”、“英姿勃發”等。
與“神武挂冠”意思相反的成語有:“不堪一擊”、“敗走麥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