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藓苔斑駁。 唐 蘇颋 《夜聞故梓州韋使君明當引绋感而成詩》:“蘚駁題詩館,楊疏奏伎樓。” 唐 司空圖 《靈台三官堂文》:“塵蒙而廟貌全隳,蘚駁而天衣半褫。”
“藓駁”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藓駁”讀作xiǎn bó,意為物體表面因生長藓苔而呈現斑駁的痕迹,常用來描述古舊建築、石頭或牆壁等因年久失修而覆蓋青苔、顔色不均的狀态。
詞義核心
指物體表面被藓類植物覆蓋,形成顔色深淺不一、斑駁陸離的視覺效果,帶有歲月侵蝕的意象。例如古寺牆面、石碑等因潮濕環境或長期無人維護,逐漸生藓變色。
文學與曆史用例
通過結合古籍例句和現代釋義,可以更生動地理解“藓駁”的意境與用法。
《藓駁》是指苔藓生長在樹木或建築表面的景象,即将物體表面覆蓋着苔藓層,形成一種斑駁、斑斓的景觀。
《藓駁》包含兩個漢字:藓(xian²)和駁(bo²)。其中,《藓》的部首是艹(草字頭),共有17個筆畫,《駁》的部首是馬,共有6個筆畫。
《藓駁》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即是将“藓”和“駁”兩個詞組合而成。
繁體字中,藓字的寫法是蘚,駁字保持不變。
按照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藓駁》分别為 “蕮”和“檘”。
1. 春天來臨時,花壇上藓駁斑駁,宛如一幅繪畫。
2. 雨後的石頭上藓駁茂盛,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藓苔、駁斑、藓蔓、藓生、藓蓉、藓痕、駁雜、駁船、駁議、駁倒
苔藓、青苔、地衣
光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