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省劄的意思、省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省劄的解釋

古代中樞各省的文書。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六:“其登科時年甚少,復中法科,繼聞以法科進者不大拜,悔之,不受省劄。”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趙伯美》:“省劄既下, 吳農丞 辨析狀雲:‘ 革 弟 蒙 ,分符罔功,以病丐祠。增秩改麾,既被繳駁,聖恩寬大,遂畀祠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省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公文術語,主要指古代中國由中央行政機構(如中書省、尚書省)下發至地方官府或官員的正式文書。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與結構

二、曆史功能與特征

  1. 行政指令載體

    用于傳達朝廷政令、官員任免、賦稅調度等事務。如《宋史·職官志》載,中書省“凡命令之體有七”,省劄屬正式下行文書,需加蓋官印 。

  2. 法律效力

    具備強制執行力,地方官府須依劄行事。明代《六科條例》規定,地方官接收省劄後需“立簿登記,定期覆奏”,違者究責 。

  3. 文書格式規範

    通常包含發劄機構、事由、執行要求、日期及籤押。南宋《慶元條法事類》明确要求省劄“事大者用黃紙,小事白紙,皆朱書‘省劄’字” 。

三、與相似公文的區别

文書類型 發文主體 性質 使用場景
省劄 中書省/尚書省 下行指令 中央至地方政令
奏劄 地方官員 上行呈報 地方奏請中央
堂劄 宰相私署 非正式指令 臨時事務傳達

四、文獻例證

五、演變與消亡

元代後因行政機構變革,“省劄”逐漸被“堂劄”“部劄”等取代。清代《樞垣記略》載:“前明舊制有省劄,國朝惟用題本、奏本。”至明清時期,該術語隨三省制消亡而退出實用領域。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辭書及古籍)

  1. 《漢語大詞典》(第7冊),“省劄”詞條,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
  2.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大明會典》,萬曆刊本影印版。
  4. 《慶元條法事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5. 《朱子語類》,黎靖德編,中華書局,1986年。
  6. 《明會典·吏部》,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7. 《樞垣記略》,梁章钜撰,中華書局,1984年。

網絡擴展解釋

“省劄”是古代中國由中央官署(如中書省、門下省等)籤發的官方文書,多用于傳達政令或指示。具體解釋如下:

  1. 詞義構成

    • 省:指中書省、尚書省等中央行政機構。這些機構自魏晉至元代長期存在,元代“行中書省”演變為現代省級行政區的起源。
    • 劄(zhá):通“劄”,指官府文書。古代“劄”多用于上級對下級發布的正式文件,内容涉及政令、人事任免等。
  2. 功能與用途
    省劄是中央官署行使行政權力的重要載體,常見于唐宋至元代,内容可能包括:

    • 頒布朝廷政策
    • 下達官員任命
    • 批複地方請示
    • 傳達皇帝旨意(需經三省程式)
  3. 曆史背景
    元代中書省權力擴大,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其籤發的文書也稱為省劄,成為地方行政的重要依據,奠定了後世省級行政區劃的基礎。


提示:若需具體朝代案例或文獻出處,可進一步查閱《唐六典》《元史·百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獲一背胸秉刍炒鬧撤蔀車側郭門赤制寵接淳熟黜奢崇儉瓷瓶催奶倒纻翻機刁滑讀破訪輯榑槐扞蔽戈蘭高地鬼車鳥孤蹇豪氣未除鶴峤摦大晦黑建本街卒鏡潔金石之功口體亂點鴛鴦譜亂彈琴蜜父愍恻納妾平步青霄平縣千步廊青缟請逆戎陣梢天伸歇食蘗詩法示化私畜司訓隋岸擡獎鐵筆銅爵樓頭額尪孱巍蟠霧化無曾相親相愛纖施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