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調選的意思、調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調選的解釋

(1).選官調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調為 隴西 都尉” 裴駰 集解引 三國 魏 如淳 曰:“調選。” 唐 韓愈 《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去年, 愈 從調選,本欲攜持同行。”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有從子 申甫 自 江 淮 來調選,因告主吏曰:‘但得官便出城即可矣。’”《初刻拍案驚奇》卷四:“但彼是 餘幹 縣尉 王立 調選流落。”

(2).調動挑選。 明 郎瑛 《七修續稿·義理·近日軍》:“守敵者非召募之土著百姓,則調選别省兵勇,故見戮於賊也。”柳琴戲《狀元打更》第六場:“[ 王進 :]各路兵馬聽你號令,滿朝文武任你調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調選是漢語曆史詞彙,指古代對官員的選拔、調動與任用,強調通過考核程式調整職位或選拔人才。該詞屬官制術語,現代漢語已不常用,但在曆史文獻中具有明确含義。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基本釋義

調選(diào xuǎn)由“調”(調動、調配)與“選”(選拔、選用)複合而成,核心含義為“通過考核程式選拔并委任官職”。

權威釋義參考:

《漢語大詞典》釋為“選調官職”,指古代吏部對官員的考核、選拔及職務調動流程(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版)。


二、字源與曆史用法

  1. “調”的本義:

    源于“調配”“協調”,引申為職務調整。《說文解字》注:“調,和也”,後衍生出“調動職任”之意。

  2. “選”的延伸:

    古代指“铨選”,即通過考核選拔人才。《正字通》載:“選,铨官也”。

  3. 合成詞用例:

    北宋《宋史·職官志》載:“凡官員之任命,皆由吏部調選”,指吏部統籌官員的考核與職位調配(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


三、古代官制中的實踐

在明清科舉與铨選制度中,“調選”是吏部的核心職能之一,包含以下流程:

  1. 考績:對現任官員進行政績評估;
  2. 铨衡:根據資曆、能力匹配新職;
  3. 除授:正式任命調派職務。

    例:清代《吏部則例》規定:“外官三年一察,依考績調選”(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四、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調選”的語義可拆解為: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
  2. 脫脫 等. 《宋史·職官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吏部則例》[Z].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及館藏信息以符合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調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選官調職

指古代官員的選拔和職位調動,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

二、調動挑選

指根據需求調動并選擇人員或物品,涵蓋軍事、行政等場景。例如: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或正式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均圍繞“選拔”與“調動”展開,具體語境需結合曆史背景或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剝喪遍布藏弆暢惬成梁楚望台出震爨犀代越打埋伏動因媠媠二黃坊院符劾高末告乞各有所好公旬構立挂毂還初豪黠黑昽昽紅袖添香闳意眇指荒弊昏頭打腦活着餞禦具位科目人胯下人坤軸曆象螺墨末世牛酪乾兒前後眼黔驢技盡佥士清淚瓊殿曲長贍部金傷殘生具師範學校士息說是談非飼喂擡手跳梁小丑屯疾亡逋完完汙庳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