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諸侯所舉行的集合遠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廟的大合祭。《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蹕。” 孔穎達 疏:“祫,合祭祖。大祖三年一祫。謂當祫之年則祝迎高、曾、祖、禰四廟,而於大祖廟祭之。天子祫祭則迎六廟之主。今言四廟者,舉諸侯言也。”《穀梁傳·文公二年》:“祫祭者,毀廟之主陳于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 範甯 注:“祫祭者,皆合祭諸廟。已毀未毀之主,於大祖廟中以昭穆為次序。”《漢書·韋玄成傳》:“祫祭者,毀廟與未毀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古之正禮也。”《東觀漢記·張純傳》:“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穀成熟,物備禮成,故合聚飲食也。”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祫祭捧帛爵用近支王公》:“故命歲暮太廟祫祭。凡捧帛執爵諸執事官,皆用聖祖以下宗支諸王公将軍充之。”
祫祭是中國古代宗廟祭祀中的一種重要禮儀,其核心含義是合祭群祖。以下是詳細解釋:
祫祭指将曆代祖先的神主(牌位)集中到太廟進行合祭的儀式,強調對祖先群體的集體追崇。這種祭祀形式與禘祭(側重昭穆順序的祭祀)常被并稱,但兩者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
祫祭主要面向宗廟内的全體祖先,通過合祭強化家族血緣紐帶,體現“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其政治意義在于維護宗法制度,鞏固統治合法性。
由于先秦文獻記載模糊,漢代學者對祫祭與禘祭的關系存在分歧。部分學者認為祫祭是禘祭的擴展形式,而唐代以後逐漸形成禘、祫分祭的體系。
提示:祫祭與禘祭的具體實施細節因朝代和禮制改革存在差異,研究時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如需深入探讨,可參考《周禮》《禮記》及漢唐注疏文獻。
祫祭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宗教儀式或宴會。這種儀式通常是為了祭祀祖先或神靈而舉行的,目的是希望能獲得保佑和祝福。
祫(祭)這個字由"示"部和"士"部組成。"示"表示宗教儀式,"士"表示祭祀活動。共有8個筆劃。
《祫》字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現代漢字簡化後, 祫的繁體字為「祭」。
在古代,祫(祭)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舊寫形式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在上面是"示"字旁加上兩個點,中間是"士"字,下面是兩個小橫,表示泥土。這種寫法形象地表達了祭祀的含義。
1. 我們家每年都會舉行祫祭儀式來祭祀我們的祖先。
2. 這個廟宇每天都會舉辦祫祭宴會,吸引了許多遊客參觀。
祫堂、祫宴、祫祀、祫祖、祫志、祫祝等。
祭祀、祭拜、祭奠。
邪教、迷信、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