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调选的意思、调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调选的解释

(1).选官调职。《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 陇西 都尉” 裴駰 集解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调选。” 唐 韩愈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去年, 愈 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有从子 申甫 自 江 淮 来调选,因告主吏曰:‘但得官便出城即可矣。’”《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但彼是 餘干 县尉 王立 调选流落。”

(2).调动挑选。 明 郎瑛 《七修续稿·义理·近日军》:“守敌者非召募之土著百姓,则调选别省兵勇,故见戮於贼也。”柳琴戏《状元打更》第六场:“[ 王进 :]各路兵马听你号令,满朝文武任你调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调选是汉语历史词汇,指古代对官员的选拔、调动与任用,强调通过考核程序调整职位或选拔人才。该词属官制术语,现代汉语已不常用,但在历史文献中具有明确含义。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释义

调选(diào xuǎn)由“调”(调动、调配)与“选”(选拔、选用)复合而成,核心含义为“通过考核程序选拔并委任官职”。

权威释义参考:

《汉语大词典》释为“选调官职”,指古代吏部对官员的考核、选拔及职务调动流程(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


二、字源与历史用法

  1. “调”的本义:

    源于“调配”“协调”,引申为职务调整。《说文解字》注:“调,和也”,后衍生出“调动职任”之意。

  2. “选”的延伸:

    古代指“铨选”,即通过考核选拔人才。《正字通》载:“选,铨官也”。

  3. 合成词用例:

    北宋《宋史·职官志》载:“凡官员之任命,皆由吏部调选”,指吏部统筹官员的考核与职位调配(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三、古代官制中的实践

在明清科举与铨选制度中,“调选”是吏部的核心职能之一,包含以下流程:

  1. 考绩:对现任官员进行政绩评估;
  2. 铨衡:根据资历、能力匹配新职;
  3. 除授:正式任命调派职务。

    例:清代《吏部则例》规定:“外官三年一察,依考绩调选”(来源: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四、与现代词汇的关联

“调选”的语义可拆解为: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2. 脱脱 等. 《宋史·职官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吏部则例》[Z].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及馆藏信息以符合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调选”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选官调职

指古代官员的选拔和职位调动,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例如:

二、调动挑选

指根据需求调动并选择人员或物品,涵盖军事、行政等场景。例如: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或正式语境,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均围绕“选拔”与“调动”展开,具体语境需结合历史背景或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半元音卜日材理采绿丑顇筹帷出于登寿得意跌躞躞发爵孚尹赶麪杖功遂身退过适红顶子红巾军后族汇展呼啸健实畿劳巾鞴禁火天进览金章久丧鹫羽礼城砺砥猎戏麟凤龟龙丽柔麻地奶豆腐嵌岩青菜刘清剔丘脑嫂夫人石磙失惑食莽识时知务市娃说语树丫四输蒐拔琐沙讨本铁壁铁鼓头伏香消玉损相因相生仙葩小枉大直霞酌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