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问生的意思、吊死问生的详细解释
吊死问生的解释
吊祭死者,慰问生者。《战国策·燕策一》:“ 燕王 弔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北史·循吏传·杜纂》:“弔死问生,甚有恩纪。”
词语分解
- 吊死的解释 吊颈致死;处以绞刑把他吊死在最近的一棵高树上详细解释.吊祭死者。《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 王弔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诗之二:“弔死不及哀,殯宫已秋草。”.缢死。
- 生的解释 生 ē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生。滋生。生长。 造出:生产。 活的,有活力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生。丧
专业解析
“吊死问生”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其规范写法应为“吊死问疾”。它源自古代典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行为指向。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吊死问疾(Diào sǐ wèn jí)
一、 字面含义与核心释义
- 吊死: “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遇不幸者表示慰问。“死”指死去的人。合指哀悼、慰问死者。
- 问疾: “问”指探问、慰问。“疾”指疾病、病痛。合指探视、慰问病人。
- 整体释义: 指哀悼死者,探问病人。形容当政者或上位者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深入民间了解并抚慰民众的困苦与不幸。常用来称颂贤明君主或官吏的仁政爱民之举。
二、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阖闾的事迹,其中提到:“阖庐(即阖闾)吊死问疾,与百姓同甘苦。” 描述了吴王阖闾在治国时,能够亲自哀悼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慰问受伤生病的士卒和百姓,与民众同甘共苦,从而赢得民心,使国家强盛。
- 《史记·伍子胥列传》:也有类似记载:“(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这段话虽未直接使用“吊死问疾”四字,但生动描绘了阖闾体恤士卒、关心百姓疾苦的具体行为,是其“吊死问疾”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 用法与引申义
- 用法: 通常在书面语中使用,作谓语、定语。带有褒义色彩,用于赞扬关怀民生疾苦的治理者。
- 引申义: 强调一种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政之道和仁爱精神。它超越了简单的慰问行为,象征着一种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四、 重要性
“吊死问疾”作为源自《史记》的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仁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描述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政治伦理的象征,提醒为政者要时刻将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把握古代政治智慧的精髓。
“吊死问疾”意指哀悼死者、慰问病人,核心在于形容当政者关心民众疾苦、体恤民情的仁德行为。其权威出处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尤其在《吴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列传》中记载的吴王阖闾的事迹,是该成语意义最直接的来源和体现。 它承载着深厚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吊死问生”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含义解释
- 核心意义:指吊唁死者、慰问生者,体现对百姓疾苦的关怀。
- “吊死”:哀悼逝者;“问生”:安抚活着的人。
- 多用于形容统治者或官员体恤民情,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品德。
出处与典故
- 最早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弔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 《北史·循吏传·杜纂》也有记载:“弔死问生,甚有恩紀。”
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宾语、定语,常用于描述关心民生的行为。
- 成语结构:联合式(由两个动词性短语并列构成)。
- 近义词:吊死问疾(侧重关怀病弱群体)。
示例与延伸
- 例句:古代贤臣常通过“吊死问生”来赢得民心。
- 英文可译为:mourn the dead and visit the sick(参考)。
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评价人物时,强调对百姓的全面关怀。例如:
“地方官赴灾区吊死问生,发放赈济物资。”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演变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战国策》《北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卑抑滭浡冰消云散播物不识局面澈骨车轴汉都鹅二至圈恶运法拉第風風雅雅皋檠郭雀儿黑三黑埴红轮角隅汲坟纪理计穷寄声凯旋门砍脍潋滟笭床离心力轮驺蛮牋象管马缨树寐魇拇战木桩泥巴腿攀例钱币弃废七楞八瓣请钱齐头啓问权纲诠品三素云扫括视察屎蜣螂思短遂迷不窹睃见檀施腾辞填池嬥嬥痛谈屠羊帷笫香蹬箱簏萧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