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凹凸不平的石頭。亦形容土地、路徑多石不平的樣子。 唐 劉禹錫 《吊馬文》:“結為确犖,融為坳堂。” 清 曹寅 《惠山題壁》詩之一:“ 積書巖 下小池通,确犖行穿複壁中。” 清 趙翼 《王贻堂編修邀客陶然亭兼訂法源寺看海棠之約》詩:“城南野路确犖行,破車聲如老翁欬。”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雖土質确荦,不宜稼穑,而所産金銀銅錫之屬,實遠勝于他紀諸岩石。”
“确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形容地貌多石不平
指地面或路徑布滿凹凸不平的石頭,常用來形容山石嶙峋、崎岖的地勢。例如: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行動果斷、堅定不移”。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撐,可能是對“荦确”(luò què)的誤寫。例如韓愈《山石》中“山石荦确行徑微”,更符合“崎岖”的本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詩文注解。
确荦這個詞是中國漢字中的一個雙音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意為“确定”、“明确”。它用于強調某件事情的确切性和明确性。
确荦的部首是「⼈」,即「人 radical」,它表明這個詞與人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确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籍中。另外,繁體字中将「确」改為「確」,但其意思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當我們看到古代文獻時,可能會發現某些字的形狀和現代略有差異。确荦這個詞在古代書法中的寫法稍微不同于現代,但整體上仍具有相似的結構。
1. 經過讨論和協商,我們最終對計劃的内容進行了确荦。
2. 領導會議上,他明确地向大家确荦了公司的發展目标。
組詞:确定、明确、确認、确立、确信
近義詞:明确、确定、肯定、準确
反義詞:懷疑、不确定、含糊、模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