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凹凸不平的石頭。亦形容土地、路徑多石不平的樣子。 唐 劉禹錫 《吊馬文》:“結為确犖,融為坳堂。” 清 曹寅 《惠山題壁》詩之一:“ 積書巖 下小池通,确犖行穿複壁中。” 清 趙翼 《王贻堂編修邀客陶然亭兼訂法源寺看海棠之約》詩:“城南野路确犖行,破車聲如老翁欬。”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雖土質确荦,不宜稼穑,而所産金銀銅錫之屬,實遠勝于他紀諸岩石。”
确荦(què luò)是古漢語中的疊韻聯綿詞,多用于形容山石嶙峋、堅硬不平的樣貌,引申為事物分明或品格剛直。以下從釋義、字形、用例及現代應用角度分析:
形容山石嶙峋凸起、堅硬粗糙的狀态。
例:《詩經·魯頌·閟宮》"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後世注疏以"确荦"釋山石嶙峋之狀)。
引申為事物界限清晰或特征突出。
例: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事理确荦,不可移易" 。
喻人品格剛正不阿,如石之堅硬。
例:北宋《冊府元龜》載"性确荦,不為權貴屈" 。
二字疊韻(韻母均為-ok),以音表義,構成形容山石或品性的複合詞。
《水經注·河水》:"山形确荦,崖壁無階" ,描述山勢陡峭。
《宋史·李沆傳》:"沆性直諒,行确荦",贊其剛直品行 。
現代漢語中"确荦"已罕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地域方言(如部分北方方言保留"石頭确荦"形容路面不平)。其語義由"嶙峋""剛正""昭彰"等詞繼承。
權威參考來源:
“确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形容地貌多石不平
指地面或路徑布滿凹凸不平的石頭,常用來形容山石嶙峋、崎岖的地勢。例如: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行動果斷、堅定不移”。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撐,可能是對“荦确”(luò què)的誤寫。例如韓愈《山石》中“山石荦确行徑微”,更符合“崎岖”的本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詩文注解。
安神定魄邦典報務員鼻鈎兵禍簸騰詫絕從允岱嶺旦昏誕毓疊見層出對文黩敬多糖獨聽訛漏風月無邊黼蔀黻紀刮剗酣對晧穹鍵角賤疎堅執不從膠噤介鱗警錫幾種巨阙居軸處中課易爛旰牢醴冷藏庫樂欣龍火寠夫洛荒默契牛轉草女監貧氣遣詞造意黔庶遣谪旗的騎羊執穗權概桑枲身單力薄失入蜀客説風説水兔頭歪嘴和尚萬壽節嚣黩骁騎洗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