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祭祀用的牲畜和谷物。泛指祭品。《宋史·樂志九》:“皇心追崇,永羞牲粢。”
“牲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活動中的祭品,具體含義如下:
字詞分解
整體含義
合稱“牲粢”,即祭祀時供奉的牲畜和谷物,後泛指所有祭品()。
該詞可見于《宋史·樂志九》:“皇心追崇,永羞牲粢。”意為帝王追念先祖,以豐盛的祭品表達敬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史》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牲粢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指的是農曆三月間的龍舟節中所食用的一種以糯米為主要材料制成的粽子。
牲粢的部首為⼥(女),它是一個總字部首。
牲粢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牲粢一詞的來源流傳已久,可追溯到古代。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而在一些地方,還有一種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慶祝活動,稱為龍舟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人們會包制粽子,其中一種被稱為牲粢。
牲粢的繁體字為牲粥。
古時候,牲粢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如在《廣韻》中記載的古漢字寫法為「礻辰方」,而在《說文解字》中的記載為「⺮未方」。
給你準備了一雙牲粢,這是我認為你會喜歡的節日食物。
組詞方面,可以根據牲粢的含義和相關詞彙進行組合。例如:佳節、美食、包粽子。
近義詞:粽子、肉粽、糯米團。
反義詞:糖果、蛋糕、面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