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昧幼稚;蒙昧幼稚的兒童。 晉 傅鹹 《緻汝南王亮書》:“ 鹹 以為 太甲 成王 ,年在蒙幼,故有 伊 周 之事。”《北齊書·高勱傳》:“臣以蒙幼,濫叨拔擢。” 唐 韓愈 《祭鄭夫人文》:“我生不辰,三歲而孤,蒙幼未知,鞠我者兄。”
“蒙幼”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兩層含義:
指人的思想或行為處于未開化、天真無知的狀态。常用于形容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或缺乏社會經驗的個體。例如:
特指處于蒙昧階段的年幼群體。例如:
建議在正式語境中優先采用古籍中的經典釋義。
《蒙幼》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尚未成年的孩子,未長大的兒童”。通常用于形容年紀小的孩子。
《蒙幼》的部首是“艹”,也可以叫做“草字頭”,表示與植物有關的意義。它的拆分筆畫是“草”(3畫)和“幺”(2畫),共計5畫。
《蒙幼》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小雅》中的《贈芓女》篇,原文是“蒙幼踟蹰,言笑晏晏,贈餘以阻。”意為“年幼的女孩遲疑不前,言談笑語溫和宜人,用以拖延阻擋我。”後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一個常用詞語。
《蒙幼》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蒙幼」。繁體字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台灣,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蒙幼」一詞可能有一些變體,但基本上仍然保留着現代漢字的基本形态。由于古代字體的演變,可能存在一些細微差異。
1. 孩子的眼睛裡透着蒙幼的天真無邪。
2. 大人們應該耐心傾聽蒙幼的心聲,給予他們合適的關懷。
1. 蒙昧:指淺薄無知,缺乏見識。
2. 小蒙:指幼年時期還未長大的兒童。
幼童、嬰兒、孩童。
成年、成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