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運費。 唐 陸贽 《冬至大禮大赦制》:“如山路險阻,車乘難通,仍召貧人,令其般運,以米充腳價。” 明 李東陽 《西北備邊事宜狀》:“惟糶糴之間稍加調停,腳價之耗,别為計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船戶埠行,有許多代運鹽斤,情願不領腳價,還怕謀不到手的。” 趙樹理 《三裡灣·範登高的秘密》:“越是忙時候,送腳的牲口就越少,腳價就越大。”
“腳價”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指搬運貨物或傳遞情報的勞務費用,亦稱“腳錢”。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運輸、賦稅等場景相關。
中古至明清的應用
唐代已出現支付腳價的記載,如陸贽《冬至大禮大赦制》提到以米充當腳價。明清漕運發展後,雇傭民力支付腳價更普遍,計費方式包括:
經濟調節作用
腳價常被用于平衡運輸成本,例如明代李東陽在《西北備邊事宜狀》中提及通過調節腳價緩解糧草運輸壓力。
隨着物流行業專業化,“腳價”一詞逐漸被“運費”“勞務費”等現代詞彙取代,但在方言或曆史研究中仍有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細節,可參考漢典、知網等來源。
腳價(jia2)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在某個環境中、某種情況下,腳所能承受的壓力或能夠産生的力量。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特定活動中腳的表現力或耐力。
腳價由“⺶”(⺶)部首組成,拆分為“⺶”(⺶)和“價”(價)兩個部分,其中“⺶”(⺶)是腳的部首,表示與腳有關,而“價”(價)是表示價值的字義。
腳價一詞是現代漢語詞彙,它在語言中的來源并不明确。可能是由古代與腳有關的詞和“價”(價)這個字義相結合形成的新詞。
腳價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腳價”。
在古代漢字中,腳價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然而,根據目前的了解,我們無法确定古代對于腳價這個概念的确切表達方式。
1. 在長跑比賽中,選手的腳價能夠決定他們的能力和耐力。
2. 我們需要考慮到工人們在生産中的腳價,以确保他們的舒適和安全。
3. 運動員們不斷訓練,以提高他們的腳價,從而在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1. 腳步(jiao3 bu4):指腳在行走時所産生的步伐。
2. 腳印(jiao3 yin4):指腳所留下的印記。
3. 腳踏實地(jiao3 ta4 shi2 di4):形容人腳踩實地,做事踏實認真。
1. 力量(li4 liang4):指人或物體所能産生的力的大小。
2. 用力(yong4 li4):表示施加力量。
3. 承受(cheng2 shou4):表示接受或忍受外力。
1. 虛弱(xu1 ruo4):表示力量薄弱或耐力不足。
2. 無力(wu2 li4):表示缺乏力量或無法産生足夠的力。
3. 不承受(bu4 cheng2 shou4):表示無法忍受外力或無法接受負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