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後因以“松柏後凋”比喻志士在艱危的境況中奮鬥到最後。 南朝 梁元帝 《遺周弘直書》:“京師搢紳,無不附逆……唯有 周生 ,确乎不拔。言及西軍,潺湲掩淚,恒思吾至,如望歲焉,松柏後凋,一人而已。” 南朝 梁 沉約 《修竹彈甘蕉文》:“非有松柏後凋之心,蓋闕葵藿傾陽之識。”《陳書·袁憲傳》:“今日見卿,可謂歲寒知松柏後凋也。”
“松柏後凋”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論語·子罕》,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比喻在逆境或艱險環境中,有志之士仍能堅守節操、奮鬥到最後。松柏作為常青樹,象征堅韌不屈,而“後凋”則強調其經嚴寒考驗後依然挺立,反襯其他草木的凋零。
出自《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以此句表達:隻有經曆嚴酷環境(如寒冬),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是否堅貞,如同松柏在萬物凋零時依然長青。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論語》原文及南朝文獻。
《松柏後凋》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松樹、柏樹凋謝之後,意味着事物已經到了衰敗的階段。這個成語反映了人們對于事物發展變化的理解和觀察。
《松柏後凋》的拆分部首是木、八、凡,它們分别代表木頭、八字底部的橫線和象征着繁多或普通的事物。 該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8畫。
《松柏後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杜牧的《夏日即事》詩中,意為松樹柏樹凋零之後。後來,這個成語成為了漢語中常用的詞語,用來形容事物已經到了權勢和繁華一去不返的狀态。
《松柏後凋》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松柏後凋的漢字寫法為:松柏後凋。
他們曾經是商界的巨擘,但現在,他們的公司已經松柏後凋。
組詞有:松柏、後凋、松樹、柏樹。
近義詞有:日落西山、飽暖思淫欲。
反義詞有:春華秋實、蓬勃發展、日新月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