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苦的意思、八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苦的解釋

佛教宣揚人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恩愛、别離、求不得、怨憎會、憂悲。見《大般涅槃經·聖行品》、《法苑珠林·怨苦·八苦》。 南朝 梁簡文帝 《菩提樹頌序》:“悲哉六識,沉淪八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苦是佛教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源于古印度宗教思想,指人類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八種根本性苦難。據《佛學大辭典》(丁福保,1922年)釋義,其具體内涵如下:

  1. 生苦

    指出胎、成長過程中承受的生理壓迫與心理不安,如《長阿含經》所述“處胎如囚,出胎如迫”。《漢語大詞典》釋為“生命初始階段所經曆的痛苦”。

  2. 老苦

    包含身體機能衰退、社會角色弱化等複合性痛苦,如《瑜伽師地論》雲“諸根衰敗,行動不便”。現代老年學研究印證此現象具有跨文化普遍性。

  3. 病苦

    涵蓋生理病痛與心理焦慮的雙重折磨,《大智度論》稱“四大不調,衆病交攻”。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2億人因疾病陷入深度痛苦。

  4. 死苦

    包括臨終時的生理劇痛與對存在斷滅的恐懼,《俱舍論》描述為“命根斷滅,諸根散壞”。存在主義哲學研究顯示這種恐懼普遍存在于人類意識深層。

  5. 愛别離苦

    指與所愛之人或物被迫分離的痛苦,《大涅槃經》喻為“火焚心識”。現代心理學證實,親密關系斷裂會引發大腦杏仁核的劇烈反應。

  6. 怨憎會苦

    強調與厭惡對象不得不共處的精神折磨,《法句經》稱為“毒箭穿心”。社會沖突理論指出,此類情境會導緻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

  7. 求不得苦

    揭示欲望無法滿足的本質性痛苦,《中阿含經》謂之“渴愛無厭”。行為經濟學研究顯示,人類對未得之物的價值評估往往高于實際獲得後。

  8. 五陰熾盛苦

    作為前七苦的根源,指色、受、想、行、識五蘊積聚導緻的持續性焦慮,《清淨道論》解析為“諸蘊流轉,無有暫安”。神經科學發現這與大腦默認模式網絡過度活躍相關。

該理論體系通過《四谛經》傳入中國,經魏晉至隋唐曆代高僧注疏,成為漢傳佛教核心教義之一。當代學者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強調,八苦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生死觀與苦難認知模式。

網絡擴展解釋

佛教中的“八苦”是描述人生根本痛苦的經典概念,源自《法苑珠林·八苦部》和《大般涅槃經·聖行品》。以下是具體解釋:

一、八苦的構成

  1. 生苦
    指從胎兒時期到出生經曆的痛苦。胎兒在母體中如同身處“胎獄”,需忍受羊水、血液等不淨環境,出生時皮膚接觸外界冷熱空氣如針紮般疼痛,且因“隔陰之謎”忘記前世記憶,對陌生環境産生恐懼。

  2. 老苦
    身心衰損帶來的痛苦,如身體機能退化、行動遲緩、思維遲鈍,甚至因衰老被社會邊緣化。

  3. 病苦
    疾病對身心的雙重折磨,既有生理疼痛,也有對健康的焦慮和恐懼。

  4. 死苦
    死亡時的四大分離(地、水、火、風)之苦,如同“生龜脫殼,活牛剝皮”,伴隨對未知的恐懼。

  5. 怨憎會苦
    與厭惡之人或環境被迫共處的痛苦,如職場矛盾、家庭沖突等。

  6. 愛别離苦
    與所愛之人或物分離的痛苦,包括生離死别、背井離鄉等。

  7. 求不得苦
    欲望無法滿足的痛苦,涵蓋物質追求、情感需求等一切未果的執念。

  8. 五取蘊苦(五陰熾盛苦)
    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執著,導緻身心如烈火般煎熬,是前七苦的根源。

二、八苦的意義

佛教認為,八苦是人生的本質,源于對“我執”的執念。通過修行破除執著,才能解脫痛苦。此概念不僅揭示生命真相,也提供了解脫方向,具有哲學與修行的雙重價值。

如需更深入解讀,可參考《法苑珠林》《大般涅槃經》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啟備患笨窳不露形色參訪蠶精笞責翻譯官負海富戶剛卞高說格斬歸根古玩轟訇黃要儉寶建倡奸咎瀸汙焦寝稭莞刻意求工酷用鍊銅瞭風龍伯國門限靡顔膩理默送袍哥配命牽踬巧工求仲曲拍弱不勝衣三哲讪斥善字生魂神師旅睡袋束身自愛死球瑣秩唐唐天高氣清田正停辛貯苦通曆推行未敢苟同五乘五管鄉鄰閑徑絃外之音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