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o weak to bear the weight of one’s clothing] 身體瘦弱,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近因入侍,栉風沐雨,病勢日增,弱不勝衣。——《新編五代史平話·晉史》
形容人瘦弱得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語本《荀子·非相》:“ 葉公 子高 微小短瘠,行若将不勝其衣。” 元 薩都剌 《鳳凰台望祭鄭複初錄事》詩:“鬚翹如插戟,體弱不勝衣。”《紅樓夢》第三回:“衆人見 黛玉 年紀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貌雖弱不勝衣,卻有一段風流态度。” 茅盾 《健美》:“多愁多病,弱不勝衣的女子,白面書生的男子,在‘健美’的标準下,不用說是落伍者了。”
“弱不勝衣”是一個形容人極度瘦弱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人身體纖弱到連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常用來形容病态或嬌柔的體态。該詞既可表達對瘦弱的客觀描述,也可暗含對過度柔弱狀态的微妙批評。
元代薩都剌《雁門集》以“體弱不勝衣”描寫人物,清代《五代史平話》則用其描述病重者的虛弱狀态,可見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廣泛適用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荀子》《紅樓夢》等原著,或查閱權威詞典獲取完整釋義。
《弱不勝衣》是一個成語,意為虛弱到連衣服都無法支撐,形容極度貧弱、無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弱(弓、十、口)共3畫;不(丨、一)共2畫;勝(月、力)共6畫;衣(衣)共6畫。
來源:《弱不勝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中。袁枚是一位文學家,他在這部著作中使用了《弱不勝衣》來形容人的貧弱無力。
繁體:弱不勝衣(繁體字“勝”改為“勝”)。
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找到關于《弱不勝衣》的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他生病得太嚴重了,弱得連衣服都穿不起來,可憐之極。
組詞:弱者、弱不禁風、弱旅、貧弱、虛弱。
近義詞:虛弱無力、衣不蔽體、孱弱無能。
反義詞:強壯、健康、堅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