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帝姬的意思、帝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帝姬的解釋

宋徽宗 政和 三年,因 蔡京 建議,仿 周 代王姬稱例,改稱公主為帝姬,長公主為長帝姬,大長公主為大長帝姬。 宋高宗 建炎 元年恢複舊制。 宋 徐度 《卻掃編》卷上:“ 政和 間,始采 周 之王姬之稱,而改公主曰帝姬,郡主曰宗姬,縣主曰族姬。”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本朝制度,多循用前代故事。皇女稱公主,姊妹稱長公主,諸姑稱大長公主。至 徽宗 末年,一例改作帝姬。 建炎 元年六月八日,臣寮建言不便,以為古者婦人稱姓,故 周 曰王姬,猶 宋 子、 齊 姜之類是也。本朝為 商 後,非 姬 姓,不可以稱。用是改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帝姬"是宋代特有的皇室女性封號制度,指皇帝之女或宗室之女受封的稱號。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源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的禮制改革,為區别于前朝"公主"稱謂而創設。《宋史·職官志》載"皇女為帝姬,姊為長帝姬",其冊封需經禮部拟定封號、内廷頒诏等程式,如柔福帝姬、順德帝姬等皆載于正史。

該稱謂制度存續至南宋初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複改稱公主。據《宋會要輯稿·帝系》考證,帝姬封號多取吉祥美德之字,并依生母位份分等級:皇後所生嫡女封國公主,妃嫔所生封郡公主,其儀仗、俸祿皆有等差。這一制度變革體現了宋代禮官試圖通過名號更易強化皇室權威的政治意圖,但在實際使用中仍與"公主"稱謂存在混用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帝姬”是北宋徽宗時期對皇帝女兒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使用背景如下:

  1. 起源背景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宰相蔡京建議仿效周代“王姬”的稱號,将“公主”改稱“帝姬”。同時,不同等級的皇室女性稱號也相應調整:長公主改為“長帝姬”,大長公主改為“大長帝姬”,郡主和縣主則分别改稱“宗姬”“族姬”。

  2. 曆史沿革
    這一制度僅維持了十餘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因臣僚反對“帝姬”與周朝姬姓的關聯(宋朝為商朝後裔,非姬姓),最終恢複“公主”舊稱。

  3. 詞源解析

    • 帝:指帝王,強調皇室身份。
    • 姬:原為周朝王族姓氏,後泛指貴族女性。改稱“帝姬”既符合複古思潮,也試圖提升皇室女性的地位象征。
  4. 使用範圍
    該稱謂僅適用于北宋徽宗至南宋初年,未延續至後世。現代文學或影視作品中偶見“帝姬”一詞,多為藝術化借用,非曆史正統用法。

“帝姬”是特定曆史階段的制度産物,核心含義為北宋末年的公主稱號,其命名邏輯融合了仿古改制與政治象征。

别人正在浏覽...

寶甕比肩系踵采芹采薪之憂察相差一點串門錯比錯謬達莊牒文丁屬砥柱東平之樹杜塞發喟翻泊放物蕃籬婦女學功标青史躬蹈公過廣樂號戒圜方頰車堇色譏訾朘耗郡侯可地空灑灑空虛花庫府窟岩老空人拉鎖子烈節列宅靈壁石龍章麟角馬頰河馬轲螺馬人香馬如遊魚悶答孩捏酸凝瞳泥婆羅洽熙濡筆神運受屈數相同惡相恤帷鼎萎哲相觑仙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