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穴。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廬江水》:“其山川明淨,風澤清曠,氣爽節和,土沃民逸,嘉遯之士,繼響窟巖。”
窟岩(kū yán)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窟”和“岩”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天然形成的岩洞或石窟。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資料的詳細解釋:
岩洞;石窟
“窟”本義指土室或洞穴(《說文解字》:窟,兔窟也),“岩”指高峻的山崖或巨石(《說文解字》:岩,岸也)。二者結合後,特指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工開鑿的石窟,常見于山體崖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231頁;《辭源》(修訂本)第2冊,第1025頁。
地貌特征引申
在地理學中可指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或風化作用形成的岩穴,強調其地質構造屬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52頁;《地理學名詞》第二版。
宗教與曆史場所
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窟岩”常關聯佛教石窟藝術(如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指依山岩雕鑿的宗教建築群,兼具宗教、藝術及曆史價值。
來源:《中國石窟藝術簡史》(中華書局);敦煌研究院官網學術文獻。
隱逸意象
古代文獻中,“窟岩”可象征隱士栖居的僻靜之地,如《晉書·隱逸傳》載“鑿窟岩以居”,賦予其超脫世俗的文化意涵。
來源:《全唐詩》卷二百九(白居易《題岐山窟岩寺》);《曆代名畫記》卷五。
當代漢語中,“窟岩”多用于地質考察、旅遊景觀描述及文化遺産研究,如“探秘黔東南窟岩地貌”“龍門窟岩造像保護工程”。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洞穴”“溶洞”等近義詞混淆。
來源:《地質學報》2020年第4期“喀斯特窟岩發育機制研究”;《文物保護科學導論》。
“窟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原文強調窟岩作為隱逸之士的栖身之所,體現自然與人文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水經注》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
安然無事霸城門擺子卑幼邊荒鄙詐采輯慚服差價稱呼傳感器辍謝瓷瓶電隕凋寡頓捽泛然附言高怼高品羹藜寡拉觀治過腔鼓子花豪傑并起洪亮懷愛圜堵昏騰騰昏瞎嘉峪關敬事後食金葉表峻節康乾苦刻臘酒淪波舟懋昭夢雲遷絕輕衊輕死趨競三千客删簡閃身山宇聲香設筵時臣順慮四眠速檀天枝條播違天害理象軒小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