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帝姬的意思、帝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帝姬的解释

宋徽宗 政和 三年,因 蔡京 建议,仿 周 代王姬称例,改称公主为帝姬,长公主为长帝姬,大长公主为大长帝姬。 宋高宗 建炎 元年恢复旧制。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 政和 间,始采 周 之王姬之称,而改公主曰帝姬,郡主曰宗姬,县主曰族姬。”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本朝制度,多循用前代故事。皇女称公主,姊妹称长公主,诸姑称大长公主。至 徽宗 末年,一例改作帝姬。 建炎 元年六月八日,臣寮建言不便,以为古者妇人称姓,故 周 曰王姬,犹 宋 子、 齐 姜之类是也。本朝为 商 后,非 姬 姓,不可以称。用是改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帝姬"是宋代特有的皇室女性封号制度,指皇帝之女或宗室之女受封的称号。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源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的礼制改革,为区别于前朝"公主"称谓而创设。《宋史·职官志》载"皇女为帝姬,姊为长帝姬",其册封需经礼部拟定封号、内廷颁诏等程序,如柔福帝姬、顺德帝姬等皆载于正史。

该称谓制度存续至南宋初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复改称公主。据《宋会要辑稿·帝系》考证,帝姬封号多取吉祥美德之字,并依生母位份分等级:皇后所生嫡女封国公主,妃嫔所生封郡公主,其仪仗、俸禄皆有等差。这一制度变革体现了宋代礼官试图通过名号更易强化皇室权威的政治意图,但在实际使用中仍与"公主"称谓存在混用现象。

网络扩展解释

“帝姬”是北宋徽宗时期对皇帝女儿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使用背景如下:

  1. 起源背景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宰相蔡京建议仿效周代“王姬”的称号,将“公主”改称“帝姬”。同时,不同等级的皇室女性称号也相应调整:长公主改为“长帝姬”,大长公主改为“大长帝姬”,郡主和县主则分别改称“宗姬”“族姬”。

  2. 历史沿革
    这一制度仅维持了十余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因臣僚反对“帝姬”与周朝姬姓的关联(宋朝为商朝后裔,非姬姓),最终恢复“公主”旧称。

  3. 词源解析

    • 帝:指帝王,强调皇室身份。
    • 姬:原为周朝王族姓氏,后泛指贵族女性。改称“帝姬”既符合复古思潮,也试图提升皇室女性的地位象征。
  4. 使用范围
    该称谓仅适用于北宋徽宗至南宋初年,未延续至后世。现代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偶见“帝姬”一词,多为艺术化借用,非历史正统用法。

“帝姬”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产物,核心含义为北宋末年的公主称号,其命名逻辑融合了仿古改制与政治象征。

别人正在浏览...

晻霭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巴拿马辨颠帖财蓄朝轴刺访打从丹心地门鹅管冰二进宫烦手法学匪独封建把头风笙卦名诗鬼门过临鹤乘轩家间简第降格兼览博照警遒经史百子金荆金樱子金箴鸠合克励醂柿羸骄落帽媚好名工墨绿莫须囊载馁虎牛蹄排查蓬牖茅椽迁祔戚蕃三百五篇三物圣手蚀昴十升蜀锦司职吏天景屉子王道者晚夕猬须相能携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