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守夜擊鼓傳告以相儆戒。《周禮·夏官·掌固》:“晝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以號戒。” 賈公彥 疏:“言以號戒者,使擊鼜有所以號呼使戒守耳。”
“號戒”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人通過擊鼓傳告的方式進行警戒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號戒”由“號”(大聲呼喊)和“戒”(警告、告誡)兩字組成,字面含義是通過聲音發出警示。其核心意義是古人夜間擊鼓傳遞信號,以提醒衆人戒備或遵守規則。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周禮·夏官·掌固》:“晝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qì,古代夜間擊鼓報時)以號戒。”
漢代賈公彥對此注解:“擊鼓時通過呼喊聲使守衛者保持警惕。”
古代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夜間巡邏或軍事防禦,通過鼓聲和呼喊聲傳遞警戒指令,确保秩序與安全。
“號戒”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安全管理智慧,強調通過聲音信號實現集體協作與防禦。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實例,可參考《周禮》及相關注釋。
《號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悔過、悔改。它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決心改正。
成語《號戒》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戈,拆分的筆畫數分别為3畫和4畫。
《號戒》一詞源于《孟子》一書中的一句話:“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其中的“省吾身”即指自我反省悔過。這句話後來形成了成語“三省吾身”,意為時刻反省自己。
而後來,這個成語進一步演化為現在的《號戒》。
在繁體字中,成語《號戒》的寫法是「號戒」。
在古代,成語《號戒》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譬如在《莊子·内篇·宗子》中的原文中,使用的寫法是「號愧」,但其意思和《號戒》是一緻的。
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心生號戒,決心改正自己的過失。
- 反戈而起:指本來是為了對外防禦,卻轉而對内攻擊。
-號啕大哭:形容悲傷哭泣時聲音凄厲而悲痛。
悔過、自責、忏悔
無悔、無恥、不思悔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