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國的意思、敵國的詳細解釋
敵國的解釋
(1).敵對之國。《周禮·夏官·環人》:“訟敵國,揚軍旅。”《漢書·蒯通傳》:“語曰:‘野禽殫,走犬亨;敵國破,謀臣亡。’”《玉嬌梨》第三回:“古人有言:敵國未滅,何以家為!” 郭沫若 《女神·湘累》:“他終竟被敵國拐騙了去了。”
(2).地位或勢力相等的國家。《管子·霸言》:“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國語·周語中》:“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 韋昭 注:“敵國,位敵也。”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下·左史倚相》:“非可以誇於敵國。”《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二年》:“‘獻’乃下奉上之辭,非可施於敵國。 南朝 為兄,豈有兄獻於弟邪?”
(3).相當于一國;可以和國家相匹敵。 宋 樓鑰 《陳順之靈璧石硯山》詩:“ 陳侯 之富可敵國,會有寶光驚四塞。”《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 殷氏 縱有撲天的本事,敵國的家私,也沒門路可通。”
(4).猶仇敵。《南齊書·王敬則陳顯達傳論》:“幹戈既用,誠淪犯上之跡,敵國起於同舟,況又疏於此者也?”
詞語分解
- 敵的解釋 敵 (敵) í 有利害沖突不能相容的:敵人。敵方。敵寇。 指敵人:敵後。敵情。敵酋。敵特。輕敵。克敵制勝。 抵擋:寡不敵衆。 相當:勢均力敵。匹敵。敵手(能力相等的對手)。 仇視:敵意。“諸侯敵王所忾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專業解析
“敵國”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敵國”一詞在漢語中含義豐富,主要包含以下核心義項,均源自權威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
-
敵對的國家;勢均力敵的國家
- 這是“敵國”最常用、最核心的含義。指與本國有利益沖突、處于戰争或競争狀态的國家。
-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将“敵對的國家”列為首要義項。
- 例證:《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為能複立楚之後也。”于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别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谏項梁曰:“戰勝而将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于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将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砀。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将,張耳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钜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陳餘為将,将卒數萬人而軍钜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楚兵已破于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将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砀郡長,封為武安侯,将砀郡兵。…懷王諸老将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陽,與杠裡秦軍夾壁,破秦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此段曆史背景中,“秦”即為楚的“敵國”)
-
地位、力量相當,可以相抗衡
- 此義項強調力量或地位的匹敵、對等,可用于國家、團體或個人,常帶有競争或比較的意味。
-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項,釋義為“地位或勢力相等;匹敵”。
- 例證:《戰國策·秦策五》:“(濮陽人呂不韋)謂父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不韋曰:‘…子楚賢材也,而棄在于趙,無母于内,引領西望,而願一得歸。王後誠請而立之,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王後無子而有子也。’安國君曰:‘諾。’…乃與不韋金千斤…不韋因使其姊說夫人曰:‘…今子楚賢,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誠以此時拔以為適,夫人則竟世有寵于秦矣。’華陽夫人以為然…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安國君及夫人因厚饋遺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子楚以此名譽益盛于諸侯。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秦昭王五十年…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脫…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谥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所母華陽後為華陽太後,真母夏姬尊以為夏太後。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緻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呂不韋招攬門客著書,意在使秦國在文化上與東方四公子匹敵/抗衡**)
-
仇敵
- 此義項将“敵國”拟人化或用于比喻,指與自己有深仇大恨、勢不兩立的人或勢力,語氣較強烈。
- 來源依據:《辭海》(第七版)在“敵”字條目下,“敵國”有“仇敵”的釋義。
- 例證:雖非直接引自古籍,但在現代漢語中,如“視若敵國”、“不共戴天的敵國”等表達,均體現了“仇敵”的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敵國”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敵對之國
指相互處于戰争或敵對狀态的國家。例如《周禮·夏官·環人》提到“訟敵國,揚軍旅”,《漢書·蒯通傳》中也有“敵國破,謀臣亡”的表述、2、。這一含義強調國家間的政治對立或軍事沖突。
2.地位或勢力相等的國家
指國力相當、地位對等的國家。如《管子·霸言》中“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國語·周語中》提到“敵國賓至”時需以禮相待、5、。此義項多用于古代外交語境,強調平衡與對等關系。
3.相當于一國;可匹敵國家
形容某事物(如財富、實力)的規模或影響力堪比國家。例如宋代樓鑰詩中“陳侯之富可敵國”,《初刻拍案驚奇》中“敵國的家私”均用此意、3、。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用于誇張或強調。
4.猶仇敵
引申為具有仇敵性質的個體或群體。如《玉嬌梨》第三回“敵國未滅,何以家為”,此處“敵國”可代指仇敵、4、。這一用法更偏向比喻,不局限于國家層面。
補充說明
- 權威來源:以上釋義綜合了《周禮》《漢書》《管子》等古籍及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記載、2、。
- 現代用法:如今“敵國”多用于第一、第三義項,如“富可敵國”已成為固定成語。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例句,可參考《國語》《續資治通鑒》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結安所白粲白俄羅斯人蚌蜃虣出悲愁垂涕褊逼辯知标線常所寸願大牌檔刁婦定于一尊鬥分鵝溪白房生返航風席鼓趺鴻號懷柔天下黃頰魚見豕負塗交洽蠲煩鈞天奏空落落爌爌狂吟老監撂下臉力強面粻鳴籁木患子木獺南歐甯為鷄口,無為牛後屏輔頻于暴浣千夫指清德情見乎詞清影讓手三日新婦舍身飼虎式樣衰耄宿問彈指頭回唯心辯證法文人無可比倫享祭先君銜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