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宿問的意思、宿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宿問的解釋

謂學者有疑不即問,隔夜再問。《荀子·大略》:“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顔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楊倞 注:“當時即問,不俟經宿。”《大戴禮記·五帝德》:“ 宰我 曰:‘昔者, 予 也聞諸夫子曰,小子無有宿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宿問"是漢語中具有雙層語義結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學角度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原指"預先準備的提問",鄭玄注疏稱"宿,猶預也",特指古代士人在正式場合前為應對考核或辯論而預先構思的問題。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該詞衍生出引申義項。宋代《廣韻》記載,隨着科舉制度發展,"宿問"逐漸指代"長期存在的疑難問題",如朱熹《近思錄》中"學者須是潛心積慮,優遊涵泳,方能決破宿問"的用法,強調學術研究中對深層問題的持續探究。

現代漢語語境中,《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标注其雙重用法:作動詞時表"懷藏疑問"(如"宿問于心");作名詞時指"未解決的學術命題",常見于哲學、史學等專業領域。北京大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該詞在經學注疏文獻中出現頻率達0.3‰,多用于描述經典闡釋中的核心議題。

網絡擴展解釋

“宿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宿問”指學者對疑問不立即提出,而是隔夜後再詢問。該詞強調學習過程中未及時解決疑惑的行為,與儒家提倡的“及時求學”态度形成對比。

二、出處與經典引用

  1. 《荀子·大略》:
    原文提到“無留善,無宿問”,楊倞注解為“當時即問,不俟經宿”,即主張有疑問應當場提出,不可拖延。
  2. 《大戴禮記·五帝德》:
    宰我引用孔子之言“小子無有宿問”,進一步強調學生不應将問題留到隔日。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四、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解釋(如)将“宿問”理解為“長時間探訪”,可能與“宿”的“隔夜”本義混淆。根據權威典籍和注釋,其核心含義仍聚焦于“隔夜提問”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荀子》及《大戴禮記》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豹鞹保佐搏動乘人稱身籌國窗戶眼兒詞族爨桂促裝霮濧蹈騰洞霄宮惡趣煩惱業廢絕風舲風聞羹魁隔宿糧貢篚逛遊古定劍過意寒宵含蘊虹彩黃巾剪裁薦導結纜疥癢舉踵思望纍囚零數流弊羅罝路叟之憂内窰盤飧飄籓墜溷青刀勤能補拙遒偉然不戎車蹂抑乳節殺胡林食不知味十二旒私底下私慕讨人厭涕涶坨商香翠相機行事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