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學者有疑不即問,隔夜再問。《荀子·大略》:“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顔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楊倞 注:“當時即問,不俟經宿。”《大戴禮記·五帝德》:“ 宰我 曰:‘昔者, 予 也聞諸夫子曰,小子無有宿問。’”
“宿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宿問”指學者對疑問不立即提出,而是隔夜後再詢問。該詞強調學習過程中未及時解決疑惑的行為,與儒家提倡的“及時求學”态度形成對比。
部分解釋(如)将“宿問”理解為“長時間探訪”,可能與“宿”的“隔夜”本義混淆。根據權威典籍和注釋,其核心含義仍聚焦于“隔夜提問”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荀子》及《大戴禮記》相關章節。
宿問是一個由"宿"和"問"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它是表示在某處過夜并提出問題的意思。下面将對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進行介紹,解釋其來源,提供繁體漢字形式,并給出一些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宿問的拆分部首是宀部(宀字頭)和口部(口字旁),宀部表示與住宅有關,口部表示與說話有關。“宿”字的筆畫數為10畫,它由一橫、一豎、兩點、一撇、一捺、一橫撇、一豎折和一豎鈎組成;"問"字的筆畫數為9畫,它由一橫、一豎、一撇、一豎鈎和一撇組成。
宿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古人在祭祀時常常過夜,并提出問題來探尋神明的指引或回答。因此,宿問一詞産生而來。在繁體漢字中,"宿"字和"問"字的寫法分别是「宿」和「問」。
古時候,"宿"字的寫法有時會使用「向」字與「宀」字合寫,如「尙」字。而"問"字的寫法有一種變體是用「門」(門字頭)代替口字旁(如「闅」)。這些古時候的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
宿問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人們在某處過夜并提出問題的行為,常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表達中。例如: 1. 他在山上的廟宇裡宿問了一夜,終于找到了自己迷失的方向。 2. 宿問中得到的啟示,幫助了他做出了重要的決定。
宿問還可以構成一些其他詞彙,如宿問者(提問者)、宿問題(過夜期間産生的問題)等。在意義上,宿問的近義詞可以是留宿詢問、夜晚咨詢等。而反義詞可以是短暫停留、簡單問詢等。
宿問是一個用來描述過夜并提問的詞彙,它具有一定的曆史來源和語義特點。了解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繁體字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這個詞彙的意義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