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国的意思、敌国的详细解释
敌国的解释
(1).敌对之国。《周礼·夏官·环人》:“讼敌国,扬军旅。”《汉书·蒯通传》:“语曰:‘野禽殫,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玉娇梨》第三回:“古人有言:敌国未灭,何以家为!” 郭沫若 《女神·湘累》:“他终竟被敌国拐骗了去了。”
(2).地位或势力相等的国家。《管子·霸言》:“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 韦昭 注:“敌国,位敌也。”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下·左史倚相》:“非可以夸於敌国。”《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献’乃下奉上之辞,非可施於敌国。 南朝 为兄,岂有兄献於弟邪?”
(3).相当于一国;可以和国家相匹敌。 宋 楼钥 《陈顺之灵璧石砚山》诗:“ 陈侯 之富可敌国,会有宝光惊四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氏 纵有扑天的本事,敌国的家私,也没门路可通。”
(4).犹仇敌。《南齐书·王敬则陈显达传论》:“干戈既用,诚沦犯上之跡,敌国起於同舟,况又疏於此者也?”
词语分解
- 敌的解释 敌 (敵) í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方。敌寇。 指敌人:敌后。敌情。敌酋。敌特。轻敌。克敌制胜。 抵挡:寡不敌众。 相当:势均力敌。匹敌。敌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仇视:敌意。“诸侯敌王所忾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专业解析
“敌国”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敌国”一词在汉语中含义丰富,主要包含以下核心义项,均源自权威汉语词典及经典文献:
-
敌对的国家;势均力敌的国家
- 这是“敌国”最常用、最核心的含义。指与本国有利益冲突、处于战争或竞争状态的国家。
- 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将“敌对的国家”列为首要义项。
- 例证:《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秦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此段历史背景中,“秦”即为楚的“敌国”)
-
地位、力量相当,可以相抗衡
- 此义项强调力量或地位的匹敌、对等,可用于国家、团体或个人,常带有竞争或比较的意味。
- 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收录此义项,释义为“地位或势力相等;匹敌”。
- 例证:《战国策·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谓父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不韦曰:‘…子楚贤材也,而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安国君曰:‘诺。’…乃与不韦金千斤…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適,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以为然…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不韦招揽门客著书,意在使秦国在文化上与东方四公子匹敌/抗衡**)
-
仇敌
- 此义项将“敌国”拟人化或用于比喻,指与自己有深仇大恨、势不两立的人或势力,语气较强烈。
- 来源依据:《辞海》(第七版)在“敌”字条目下,“敌国”有“仇敌”的释义。
- 例证:虽非直接引自古籍,但在现代汉语中,如“视若敌国”、“不共戴天的敌国”等表达,均体现了“仇敌”的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敌国”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敌对之国
指相互处于战争或敌对状态的国家。例如《周礼·夏官·环人》提到“讼敌国,扬军旅”,《汉书·蒯通传》中也有“敌国破,谋臣亡”的表述、2、。这一含义强调国家间的政治对立或军事冲突。
2.地位或势力相等的国家
指国力相当、地位对等的国家。如《管子·霸言》中“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国语·周语中》提到“敌国宾至”时需以礼相待、5、。此义项多用于古代外交语境,强调平衡与对等关系。
3.相当于一国;可匹敌国家
形容某事物(如财富、实力)的规模或影响力堪比国家。例如宋代楼钥诗中“陈侯之富可敌国”,《初刻拍案惊奇》中“敌国的家私”均用此意、3、。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用于夸张或强调。
4.犹仇敌
引申为具有仇敌性质的个体或群体。如《玉娇梨》第三回“敌国未灭,何以家为”,此处“敌国”可代指仇敌、4、。这一用法更偏向比喻,不局限于国家层面。
补充说明
- 权威来源:以上释义综合了《周礼》《汉书》《管子》等古籍及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的记载、2、。
- 现代用法:如今“敌国”多用于第一、第三义项,如“富可敌国”已成为固定成语。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古籍例句,可参考《国语》《续资治通鉴》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突突半生暴贵背奥媚灶北曹边吹笔摩毕肖成羣结夥对象楯鼻飞空风言影语广平挂席为门故路合得来和附狠闇黄履欢眉大眼浑身解数煎蹙佼人窘促酒军居哀闿敏矿石累苏积块量酒连汙寮庶离题太远里学鲁殿灵光睩老慢滕滕纳牖嫩风铅察臊皮山陵崩声纳市点逝路顺直説饼司应速独宿计俗侣天与人归脱敏威械五过下半世香鬃纤柔习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