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ve the rulers less while give the civilians more] 損:減少。指統治者減少奢侈行為,即可有益于百姓
損上益下,順兆庶之悅;享以二簋,用至約之義。——《晉書》
減少君上的權利以施惠下民。《易·益》:“損上益下,民説無疆。”《三國志·魏志·管甯傳》:“躬秉勞謙,引喻 周 秦 ,損上益下。”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名為損上益下,于下反增之層累,此則名實相戾。”
“損上益下”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減少上層(如統治者或管理者)的利益以惠及下層民衆,體現了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民本理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在當代社會,“損上益下”可解讀為政策制定者或企業管理者通過讓利、分權等方式提升普通民衆或員工的福祉,例如減稅政策、提高基層待遇等,符合以民為本的治理原則。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分析,可參考《周易》原文或章炳麟《代議然否論》中對這一概念的讨論。
《損上益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經濟、事業等方面,減少損失,增加收益。下面将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損上益下》的拆分部首是“手”、“攵”和“目”,拆分後的字的筆畫分别是3、7和5。
《損上益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孤憤》一文中。它的字面意思是減少上面的損失,然後增加下面的收益。
在繁體字中,損寫作損,上寫作上,益寫作益,下寫作下。
在古時候,損的寫法和現代一樣;上的寫法是一隻手在上方;益的寫法是一隻手提着盒子;下的寫法是一個人的形象在下方。
他在經營企業時,始終堅持損上益下的原則,最終取得了***************。
損失、上升、益處、下降
得失相當、盈虧相抵、利益均衡
益上損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