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月的意思、斷月的詳細解釋
斷月的解釋
指農曆正、五、九三個月。佛教宣揚在此三月内斷葷食素以積德邀福, 唐 代在此三月内延緩執行死刑。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三長月》:“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其説雲:天帝釋以大寳鏡,輪照四天下,寅、午、戌月,正臨 南贍部洲 ,故當食素以徼福,官司謂之斷月。”參見“ 三長月 ”。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月的解釋 月 è 地球最大的天然衛星(亦稱“月亮”、“月球”):月光(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月蝕。 計時單位:一月。月份。歲月不居(時光不停地流逝)。 按月出現的,每月的:月刊。月薪。 形狀像月亮的,圓的:月餅。
專業解析
"斷月"是一個相對古雅且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本義:時間的中斷或分隔
- "斷"意指截斷、隔開、中止;"月"指月份或月光。組合起來,"斷月"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月份的中斷或月光被遮蔽。
- 引申為時間的分隔、間歇,或者景象(尤指月光)的暫時消失或遮蔽。例如,形容雲彩遮住月亮,造成月光中斷的景象。
-
引申義:離别、分隔
- 在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中,"斷月"常被用來象征或比喻離别、分隔之情。月光常寄托相思,月亮的圓缺象征人的聚散。"斷月"則更強調這種聯繫的斷絕或阻隔。
- 例如,唐代詩人李賀在《有所思》中寫道:"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隴西風月盡,斷月挂空樓。" 這裡的"斷月"就蘊含着深深的離别與孤寂之感,月亮仿佛也被分隔、懸挂在空樓之上,象征着人間的分離。
-
引申義:不完整、殘缺
- 由"中斷"、"分隔"之意,還可引申出不完整、殘缺的含義。如同月亮被雲遮住一部分,或者時間被隔斷,顯得不連貫、不圓滿。
"斷月"一詞主要包含以下核心意思:
- 時間的中斷或分隔。
- 月光被遮蔽或景象的暫時消失。
- (文學中)象征離别、分隔之情。
- 引申為不完整、殘缺的狀态。
文獻記載參考:
- 該詞的釋義和用例可見于對古典詩詞的解析中,如對李賀《有所思》的注解。
- 其構詞法和基本含義分析可參考古漢語詞彙研究或相關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等雖可能未單列此詞條,但其構成原理符合古漢語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斷月”是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
時間範圍
指農曆的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月。佛教信仰中認為這三個月是“三長月”,信徒在此期間需斷葷食素,以積累功德、祈求福報。
-
曆史關聯
唐代官方曾在此三月内延緩執行死刑。這一做法源于佛教的齋戒習俗,認為特殊月份行刑會招緻不祥,因此通過法律調整體現對宗教文化的尊重。
補充說明
“斷月”與“三長月”可視為同義詞,均指向正、五、九月的宗教習俗。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也有相關記載,印證了這一概念的延續性。
别人正在浏覽...
熬心費力白蒼蒼镳辔步環癡人說夢打禅待機耽禅大厮并低丑鼎興釘靴盾矛鵝黃飛丁鳳竹負學勾絞關付黑窩候吏會值講叙錦步障進俸胫骨錦篇繡帙擊切韭葅戢臧崛彊抗偶蓮步良倡亮私隆深鹿麑裘律琯毛公鼎沒幹纏孟藝眄視指使密處目眙錢井經商遷歆栖地情華起早挂晩凄啭鵲鑪膳羞生阜申屠深吻讨攝天患提燈瓦缸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