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飛棹的意思、飛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飛棹的解釋

(1).飛快地劃槳。 唐 張說 《遊洞庭湖湘》詩:“飛棹越溟波,維舟恣攀陟。”《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玄德 ﹞分咐畢,即與 雲長 乘小舟,并從者二十餘人,飛棹赴 江 東。” 清 方文 《宋遺民詠·趙子固孟堅》:“縣令往見之,飛棹入菰蒲。”

(2).飛快劃動的船。

(3).水軍名。《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乃訓練兵甲,陰有王 蜀 之志。益置義勝、定遠驍鋭、義寧、飛棹等軍七萬餘人,命 李仁罕 、 趙廷隱 、 張業 等分将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飛棹”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詞性的古語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動詞用法

指劃動船槳使船快速前進的動作,常見于古代詩文描述疾速行舟的場景。例如《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羅竹風主編)釋為“飛槳劃船”,《重編國語辭典》(台灣教育部修訂版)補充其動态特征為“形容行船如飛”,如南朝詩句“飛棹越溪浪”即用此意。

二、名詞用法

代指輕快迅捷的船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将其列為“快船”的别稱,如《晉書·顧榮傳》記載“解舫為單舸,乘飛棹而去”,此處“飛棹”特指戰船或交通工具中的高速船型。唐代《舊唐書》中“遣飛棹二百艘以援”進一步印證其軍事用途。

曆史文獻中,“飛棹”常與“淩波”“破浪”等詞連用,體現古人借助船隻實現快速移動的意象(參見《全唐詩》卷四〇九)。該詞現多用于文學創作及曆史研究領域,口語中已鮮見。

網絡擴展解釋

“飛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1. 飛快地劃槳
    指快速劃動船槳的動作,常用于描述行船迅疾。例如唐代張說《遊洞庭湖湘》中“飛棹越溟波,維舟恣攀陟”,以及《三國演義》第四五回“飛棹赴江東”均用此意。

  2. 飛快劃動的船
    引申為速度極快的船隻。如清代方文詩句“飛棹入菰蒲”,即形容輕舟疾行。

  3. 古代水軍名稱
    曆史上曾作為特定水軍部隊的稱謂。據《新五代史》記載,後蜀孟知祥為鞏固勢力,曾設立“飛棹軍”等七萬餘人的軍隊。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隘陋哀娛倍賞瑸斒撥轉不相稱殘花敗柳長禀春桂出品賜茔丹艧敵占區短簡端妙婦驵輔鎮甘露古代鬼水呙堕髻彙印集解緊關乩壇酒枚舉聲俪句零位露養錨泊門不夜扃門刺妙采槷刖龐雜蹒跚飄樊落混譬則錢封謙克千姿百态漆車欽承邛竹篛篷山彎生食釋迦石壇世載衰敝宿孽推本溯源王喬舄沃漏象廊小婢小吃部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