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扇的意思、卻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扇的解釋

亦作“卻扇”。古代行婚禮時新婦用扇遮臉,交拜後去之。後用以指完婚。 北周 庾信 《為梁上黃侯世子與婦書》:“分杯帳裡,卻扇牀前。”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壻、卻扇及觀花燭之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 灞州 一宦家娶婦,甫卻扇,新婿失聲狂奔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卻扇之夕,風撲花燭滅者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卻扇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婚禮中新娘在行禮時移開遮面團扇的儀式行為,後引申為女子出嫁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本義:婚禮中的儀式動作

指新娘在行交拜禮時,将遮蔽面容的扇子移開,以示正式成婚。這一習俗盛行于魏晉至唐代,源于避邪和遮羞的婚俗傳統。新娘以扇遮面,待禮儀完成或新郎吟詩後,方才“卻扇”顯露容貌。例如《世說新語·假谲》載晉人溫峤娶妻時“以手披紗扇”,即為卻扇的早期記載。

二、引申義:女子出嫁的代稱

因卻扇是婚禮關鍵環節,唐宋詩詞中常以“卻扇”代指女子成婚。如李商隱《代董秀才卻扇》中“莫将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滞上才”,即以卻扇暗喻婚禮場景。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明确“唐人卻扇詩,蓋古人成婚之禮也。”

三、文化演變

卻扇習俗融合了巫術避煞(遮扇驅邪)與倫理教化(新娘矜持)的雙重功能。宋代以後,隨着蓋頭取代遮面扇,卻扇禮逐漸消失,但“卻扇”一詞仍保留在文獻中,成為考證古代婚俗的重要語料。《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并注明其曆史用法。


參考來源:

  1. 《世說新語·假谲》(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李商隱《代董秀才卻扇》(《全唐詩》卷五四〇)
  3. 《漢語大詞典》“卻扇”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卻扇”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婚俗的詞語,主要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婚禮中新娘用扇子遮臉,交拜後取下扇子的儀式,後引申為“完婚”的代稱。

二、具體解釋

  1. 婚俗形式
    新娘出嫁時以扇遮面,目的有二:

    • 遮羞:避免直接暴露面容,符合傳統禮教對女性的規範;
    • 避邪:古代認為遮面可驅除不祥之氣。
  2. 儀式流程
    在婚禮的“合卺之禮”(交拜)後,新郎需取下新娘的扇子,象征正式結為夫妻。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花燭》記載:“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

三、文化淵源

四、其他釋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卻扇”作為成語表示“被冤枉卻無法辯解”,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含義仍與婚俗相關。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婚俗細節,可參考《封氏聞見記》《獨異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石暴富苞杞别懷采缋怅觸成名齒冷撺道蹿紅達戈紋大穢單盡倒言嫡長繼承豐茸鳳占佛母富老桴木高參槅扇歸棹過筋過脈涵浸鬟簪回頭是岸火爐金蓮寶相劇語諒士淪昧爐渣馬矢麋脯命家民居内常侍内觀凝乳濆泉撇曳萍梗婆侯伎峭澀圻父曲節羣翔軟纏如一手批霜峯水鷄斯幹之夢遂大夫挺節枉抑險種下品黠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