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喪家之狗的意思、喪家之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喪家之狗的解釋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適 鄭 ,與弟子相失, 孔子 獨立郭東門。 鄭 人或謂 子貢 曰:‘東門有人,其顙似 堯 ,其項類 臯陶 ,其肩類 子産 ,然自要以下不及 禹 三寸,纍纍若喪家之狗。’”後因以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或驚慌失措的人。《儒林外史》第五回:“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如漏網之魚。”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可是革命終于起來了,一群臭架子的紳士們,便立刻皇皇然若喪家之狗,将小辮子盤在頭頂上。” 漢 王充 《論衡·骨相》:“ 子貢 以告 孔子 , 孔子 欣然笑曰:‘形狀未也,如喪家狗,然哉!然哉!’” 宋 陸遊 《歸老》詩:“纍纍喪家狗,喔喔失旦雞。” 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第一部一:“窮漢餓的象隻喪家狗, 崔二爺 心狠見死他不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喪家之狗"(也作"喪家之犬")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隨着時代演變而有所延伸,核心均指向失去依靠、處境狼狽的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

  1. 本義與核心釋義:

    • 字面義:指失去了主人家的狗。這裡的“喪”(sàng)意為“失去”,“家”指喂養它的主人家或歸屬之地。
    • 比喻義:比喻無處投奔、失去依靠、驚慌失措、狼狽逃竄的人。這個比喻義是其最常用和核心的含義。它形象地描繪了人或事物失去憑借、流離失所、惶惶不可終日的窘迫情狀。
  2. 典故出處與經典描述:

    • 該成語的經典形象最早見于《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鄭國與弟子走散。鄭國人向子貢描述獨自站在城東門的孔子:“東門有人,其颡似堯,其項類臯陶,其肩類子産,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如實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認同了這種描述,感歎自己當時奔波勞碌、理想難行、無處安身的境遇确實像一條無家可歸的狗。這個典故賦予了成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動的形象基礎。
  3. 現代用法與引申:

    • 在現代漢語中,“喪家之狗”主要使用其比喻義,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
    • 常用于形容:
      • 失敗後驚慌逃跑、失去靠山的敵人或對手(如:敵人被打得如喪家之狗,倉皇逃竄)。
      • 失去權勢、地位或後台,變得孤立無助、狼狽不堪的人(如:貪官落馬後,其黨羽如喪家之狗)。
      • 形容人失魂落魄、垂頭喪氣、無精打采的樣子(如:他失業後,整日像隻喪家之狗)。

“喪家之狗”源于《史記》對孔子落魄時刻的經典描述,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驚慌狼狽的人或事物。在現代漢語中,它是一個貶義成語,形象地刻畫了失敗、失勢或落魄者的窘迫狀态。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喪家之狗”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àng jiā zhī gǒu(注音:ㄙㄤˋ ㄐㄧㄚ ㄓ ㄍㄡˇ),字面意為“失去主人的狗”。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出處與典故
    源自《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鄭國與弟子失散,鄭人形容他“累累若喪家之狗”。此處“喪”讀作sàng,指失去家族依靠的狀态。

  2. 比喻意義
    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的人,或形容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的狼狽狀态。如元代鄭廷玉《後庭花》中“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

  3. 現代用法
    多含貶義,用于描述落魄不得志或慌亂逃竄的情形。例如:“敵人潰敗後,如喪家之狗般倉皇逃竄”。

  4. 同義詞與擴展
    亦作“喪家之犬”(如《金瓶梅》),近義詞包括“漏網之魚”“驚弓之鳥”等,均強調失去庇護後的窘迫。

注:部分古籍中“喪”字讀sāng(表喪事),但現代漢語統一讀sàng,側重“失去”而非“治喪”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傲弄雹突蟬組誠信搊彈傳家寶綽綽有裕村宇大率等子堕媮髣髴俸請伏祭剛正公事房弓足桂寝扢喇察惶栗艦隊經世景天局躬駿骊慷慨嘹喨零歇柳甸辂木貿化秒末弭頭木堤牧豕聽經偏稱骿脅匹馬一麾劈腰翹秀穹居三月街捎馬子梢桶省試深美手不釋書水田束在高閣松雲梭福鐵嘴推顯蔚藍無私之光相要相援撨犷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