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稱“德性”,簡稱“品德”。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信念、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素構成。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最高尚的、最能體現無産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是共6*産主義道德品質。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道德品質漢語 快速查詢。
“道德品質”是指個體在長期行為中形成的、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内在穩定特質,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核心标準。它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價值判斷的内化 通過社會教化與自我反思,将善惡、是非等道德準則轉化為内在行為準則。例如誠實守信從外部約束變為自發選擇。
知行合一的特質 表現為道德認知、情感與行為的統一。具備良好道德品質者不僅理解道德規範,更能産生共情并落實為行動,如見義勇為時的本能反應。
多維結構體系 包含基礎維度(如正直、善良)、關系維度(如尊重、寬容)、責任維度(如敬業、奉獻)三個層次,構成完整的品德架構。
動态發展過程 隨年齡增長呈現階段性特征:兒童期的規則服從→青少年期的價值探索→成年期的原則堅守,整個過程受家庭、學校、社會多重影響。
當代研究顯示(2025年數據),道德品質培養正從傳統說教轉向情境化培育,通過道德困境讨論、志願服務實踐等方式,提升個體的道德敏感性與決策能力。這是現代公民素養培育的重要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