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疥瘡。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瘑疥,皮膚之疾,不足患也。” 清 方薰 《山靜居詩話》十三:“﹝ 王曾祥 ﹞《患疥》雲:‘一疾廢百事,疾更不在大。自昔言細微,厥疾惟瘑疥。’”
“瘑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ō jiè,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皮膚病術語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吳越春秋》等典籍。
《瘑疥》(guó jiè)是指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也叫做瘡疥。它是由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常見于人體皮膚表面,特征是局部出現紅疹、丘疹、疥瘡等症狀,伴隨瘙癢和疼痛感。這種病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根據《康熙字典》,《瘑疥》的拆分部首是疒(病字底部的部首),拆分筆畫則是皮帛部部首12畫。
《瘑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漢書·成師傳》中。繁體字形為「蝸禊」或「瘣疥」。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瘑疥」一詞的寫法較為簡化,輿圖字形(即草書)常用「疒」加「雲」進行表示。
1. 他患有嚴重的瘑疥,每天都感到劇痛。 2. 這種藥膏可以治療瘑疥,效果非常好。 3. 這種疾病傳染性很強,需要隔離患有瘑疥的人群。
組詞:疥瘡、疥癬、寄疥、疥癬症。 近義詞:癬疥、瘡癬。 反義詞:健康,無病。
【别人正在浏覽】